【头部财经】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间,京东内部掀起了一场激烈而深入的讨论,涉及到活跃用户数量和市场基本盘等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正面临着京东高层的选择。这次的决策关系到公司未来5到10年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京东高层面临的第四次命运十字路口。
就在问题被讨论期间,京东管理层进行了一系列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其中包括新任CEO许冉的上任。同时,京东也以POP商城为核心推出了大规模的招商计划——春晓计划。
最终的结果是,据传京东于2023年3月6日正式推出了百亿补贴项目,采用一级流量入口和主搜加权的形式,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这个项目成为了一个常设栏目入口。
项目一推出,用户纷纷涌入,但老用户和羊毛党们却惊讶地发现,即使在补贴后,部分产品的价格仅比其他平台便宜了1块钱。这种价格较量带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让人联想到电商行业十年前的价格战。
然而,在百亿补贴项目上线前的讨论中,内部意见分歧巨大。防御派主张保护现有用户的体验,他们认为目前的6亿用户已经包括了国内中高收入人群,进一步扩大用户范围既难以实现也不现实。他们主张依靠巩固防线,继续提升平台的护城河。
与此相反,进攻派则希望实现业绩的增长和打破现状。他们认为,京东应该更多地服务中国十几亿网购用户,让他们购买到心仪的产品并体验到高品质的服务。
京东的热销产品和售罄现象并不代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有意思的是,当京东面对更多的消费者时,平台售价常常高于其他平台,但仍然保持着极高的销售率,这得益于供应链的高效性。然而,长期来看,新用户由于价格的阻碍而选择远离京东,导致京东陷入了自身原有的用户群体中,难以发展。这最终导致了用户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对营收和GMV产生了直接影响。
京东希望通过高效的供应链优势实现高利润,但这也带来了供需关系的问题。京东在市场上的定价一直较高,但用户很难理解或适应其供应链运作模式。因此,京东需要找到平衡点,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又能满足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中,京东面临着两派阵营的争议。问题仍需要在进攻与防御之间找到平衡,以推动公司持续发展,并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