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发一季度拿地强度急剧上升至55%,远高于30%安全标准。他的实力究竟能否配得上野心?
文 |三房
连续两日拿下杭州和成都两块“地王”、并不断现身上海土拍市场的建发,让市场开始高呼:“地王收割机”回来了 。
2024年建发国际拿地金额530亿元,同比下降40%,排名行业第六位。根据中指数据统计,2025年一季度建发的权益拿地金额达到了207亿元,并拿下多个地王,已跃居拿地榜第四位。
对于定下2025年实现市场规模1500亿元的建发来说,今年必须要奋力一搏了。
但持续高溢价拿地策略背后,建发的“实力”究竟能否匹配得上他拿地的野心?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建发2024年净利润大幅缩水,2025年他又能否走出“增收不增利”的阴霾?
三天三地王 建发180度转变
3月末房地产行业的流量是属于建发的。短短两天内,建发接连拿下了杭州、成都楼面价最贵的地块:
3月27日,在成都土拍中,建发以106%的溢价率拿下金融城三期H10地块。该地块成交价33.47亿元,成交楼面价41200元/平方米,这是成都首次楼面价突破4万元/平方米。
次日,建发又以34.35亿元拿下杭州蒋村地块,溢价率高达115.39%,成交楼面价88029元/平方米,刷新了滨江3天前创造的77409元/平方米纪录,成为杭州土地市场新晋单价“地王”。
在3月28日上海土拍中,建发也参拍了热门地块静安区大宁地块、浦东新区北蔡地块,只是未能幸运收入囊中。
3月31日,建发在重庆再度出手。以13923元/㎡楼面价、溢价率29.64%拿下了长安三厂地块,刷新了2025年重庆的地价记录,溢价率也处于2022年以来高位。
4月2日,建发拿下姑苏区低密宅地,溢价率达23.77%,总价5.31亿元,成交楼面价26054元/㎡。
“三天囊扩三王”,不断参与上海、北京等一二线核心地段的土拍市场。此前的1月2日,建发还拿下北京海淀朱房四街0030地块,成交价90.4亿元,溢价25%,折合楼面价95062元/平方米,刷新了北京彼时土地单价纪录。
业内感叹在核心城市囤地的建发又回来了。
除了上述地块之外,2025年开年以来,建发还在不同城市拿下多幅地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拿地总价达到222.3亿元。
“我们需要全力增长。”建发国际董事会主席林伟国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尽管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2025年建发仍然希望能够实现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并且保持增长。
林伟国 来源网络
林伟国的表态也不难看出建发2025年的战略转变。
毫无疑问建发的高溢价拿地背后有它自己的一套战略框架: 从房价走势看,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价格和热度已出现拐点。也正是基于对政策以及市场周期的判断,建发开始在2025年发力拿地。
高溢价拿地,或源自多元化失利
2024年建发拿地金额骤降40%放缓了扩张的脚步。而2025年重启高溢价拿地策略,或许也是建发多元化布局失利的“不得已而为之”。
一直以来建发都以多元化投资战略为荣,但对红星美凯龙的投资已然成为财务包袱,在收购后,美凯龙就没有给建发股份带来过任何利润,反而因持续亏损成为其财务负担。
2023年8月建发以62.9亿元收购红星美凯龙29.95%股权,代价是以4.82元/股出资62.9亿元。按照彼时的收购估价,建发股份对美凯龙的估值达到约210亿元。
但美凯龙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2.16亿元,同比暴跌496.78%。2024年美凯龙的亏损还在进一步扩大,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了29.83亿元。
截至4月3日收盘,美凯龙股价收于3.08元/股,市值只有134.13亿元,与建发的收购价相比,美凯龙股价已经打了六折。
与此同时,建发股份还在积极拓展新能源业务的版图,建发通过全资子公司光晟新能源,收购了*ST中利,进军光伏领域,然而在光伏行业竞争激烈,短期难贡献利润的背景下,建发的这项投资是否值得,也成为投资者们挥之不去的担忧。
“地王收割机”背后的隐忧
2024年对建发来说日子并不好过:净利润大幅缩水,盈利能力跌至十年前水平,在运营成本和财务压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负债率持续上升,而过去几年高溢价获取的部分存货价值已出现“缩水”。
2024年建发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降至24亿-3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3%至82%,净利润水平回落至2014年的水平——在2014年建发实现营业收入1209亿元,净利润为25.07亿元。
建发把利润的大幅下滑归因于美凯龙的拖累。
而即便算不看美凯龙对业绩的影响,建发的财报也不够让投资者满意。
财报显示,2024年建发国际实现营业收入1429.9亿元,同比增长6.4%;归属母公司核心利润42.7亿元,同比下降1.6%,陷入“增收不增利”。
建发利润下降的核心在于并表存货计提减值损失,简单来说过去几年高溢价获取的部分存货价值已出现“缩水”。
从财报看,2024年并表存货计提减值损失达到了36.7亿元,较2023年增加20.3亿元。2021年—2024年,建发国际合计计提并表存货减值损失近百亿元,对利润造成了巨大影响。
“利润下滑一定程度上也是过去几年大举圈地的结果。”业内人士表示,建发在此前高溢价拿地造成的低利润仍在持续传导。受销售去化压力放大影响,不排除“以价换量”来保证货值去化,进而加剧其“增收不增利”的表现。
一方面,高溢价拿地需要房企大量资金沉淀,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整体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过高的土地支出可能导致后续开发资金不足。
在2025年一季度,建发频繁现身土拍市场,似乎在向市场证实,此前高溢价拿地的策略正逐步回归。
有业内人士表示,建发一季度的拿地强度(拿地金额/销售金额)急剧上升至55%,远高于行业30%的安全标准,可能会导致年内现金流缺口扩大至200亿元。
另一方面,建发拍到的“地王”项目中不少面临去化困难的困境。数据显示,杭州、成都核心区域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达到18个月,而高端项目的去化周期更是长达24个月,且降价促销后盈利前景存疑。
上海宝山“央玺”项目2016年楼面价5.37万元/㎡,但销售价仅6万元/㎡,盈利空间极小,而江苏淮安“天玺湾·雅苑”项目,2020年楼面价9321元/㎡,但销售去化率远低于周边竞品。
不久前,建发公布多则人事变动,对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等重要职位均作出调整。林伟国被任命为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同时卸任行政总裁职务;原执行董事田美坦则被任命为新的行政总裁;赵呈闽不再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席,但继续留任执行董事。
正式成为“一把手”之后,林伟国能否带领公司穿越周期仍需时间验证,尤其是高溢价土地能否兑现高利润还是未知数。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高溢价拿地项目需警惕定价与去化风险,尤其是在行业筑底阶段,去化压力不容忽视,“虽然公司聚焦核心城市的策略符合行业趋势,但利润修复仍需依赖销售端的持续回暖;若销售端无法匹配预期价格,或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