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Brand品牌机构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准一线城市综合竞争力榜单出炉,通过经济活力、创新动能、城市品质、开放水平四大维度评估,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新变化。
在这份备受关注的排名中,成都、重庆、东莞分别以第2、第6和首次入围的亮眼成绩,展现了不同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这些城市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的突破,为中国城市能级提升提供了鲜活样本。
成都高居第二
成都以全国准一线城市第2名的成绩,再次巩固其西部经济“第一城”地位。2025年,成都GDP预计突破2.8万亿元,电子信息、航空航天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京东方柔性屏生产线、成飞集团“翼龙”无人机等重大项目持续释放产能。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在量子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位居中西部首位。
这座“公园城市”的宜居魅力同样耀眼,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体系突破1.2万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8%;双流、天府两大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3亿人次,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100个主要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通过“赛事经济”激活城市活力,世界科幻大会、ATP网球公开赛等国际活动接连落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2%,生动诠释了“烟火成都”的独特魅力。
重庆排名第六
位列第6的重庆,在复杂地形中开辟出立体发展新空间。
2025年,这座直辖市GDP预计达3.4万亿元,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双双突破8000亿元。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推出的固态电池技术实现量产,西永微电园集成电路产值占全国比重超15%。
在数字经济领域,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集聚企业超5000家,“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98%事项“零跑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全国标杆。
重庆的“8D魔幻”特质更添发展动能:全国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环线贯通主城九区,寸滩国际邮轮母港建成投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开行中欧班列超5000列,跨境电商交易额五年增长4倍。这座“桥都”还以独特文旅IP吸引全球目光——洪崖洞夜景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长江索道入选“全球十大最具特色交通工具”,城市吸引力持续攀升。
东莞入围准一线城市
东莞成功入围准一线城市,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科创名城”的华丽转身。2025年,东莞GDP突破1.3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2%。
松山湖科学城汇聚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华为终端总部、OPPO研究院等创新引擎持续发力,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4.2%,居全国前列。在电子信息领域,东莞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1/5,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
这座城市的“双万”新标签(万亿GDP、千万人口)背后,是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滨海湾新区打造粤港澳协同发展先行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8000亿元;城市品质实现“三级跳”,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碧道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三年居广东首位。
作为广深科创走廊重要节点,东莞与深圳共建的“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已形成“深圳研发+东莞转化”的产业协同新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Brand榜单揭示的准一线城市发展图谱,彰显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度与广度。从成都的“双城联动”,到重庆的“立体生长”,再到东莞的“科创突围”,不同区位、不同禀赋的城市正在探索各具特色的进阶路径。
这些实践深刻表明:城市竞争力已从单一经济规模竞争,转向科技创新、治理效能、生活品质的复合型较量。
此外,在新发展格局下,三大趋势尤为突出:
1. 产业跨界融合:成都“科幻+文旅”、重庆“汽车+数字”、东莞“制造+科创”等模式,打破传统产业边界;
2. 开放能级提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推动城市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3. 人本导向凸显:公园城市、智慧治理、文化IP等建设,使城市从“生产容器”转向“生活载体”。
未来,这些准一线城市若能持续强化特色优势、深化区域协同,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