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刘总两口子心急如焚,“孩子还有两年就要上小学了,老小区销量大涨,看中的几个学区可能都要涨价了,没想到等了半年,等来的却是这个结果……”
其实这一轮楼市周期中,降价最厉害的非那些老破小莫属了,毕竟房龄长,小区内部也比较陈旧,再加上老小区没有电梯出行,每天只能爬楼,如果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话,上下楼很不方便。
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每次下楼带孩子出去玩,都必须两个大人一起,一个抱孩子,一个扛推车,而且孩子去到楼下玩,还得小心谨慎,因为小区里来来往往的汽车很不安全,毕竟人车不分流。
这样一来,年轻人就更看不上这样的小区了,进而导致老小区的房价一跌再跌,很多都跌出了性价比。
比如买一套十几万的小房子,出租一个月收益1000块,这样的回报率吸引了不少投资者收购老破小。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大城市老破小销量就出现了持续上升,北京90平米以下的二手房成交占比高达66.3%,而且多数成交都是老小区小户型住宅。
上海总价300万以内的二手房成交占比60%,包括广州市中心60平米以下的老破小户型销量都在持续上涨。
再加上今年上层已经多次重磅会议确定了未来的楼市主基调——回稳止跌!但有专家却预测,楼市释放3大信号,今明两年“降价潮”或继续。
信号一、库存高位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房库存量依旧处于高位,甚至有增无减。2023年新房市场待售面积为6.7亿㎡;2024年底就涨到了7.5亿㎡;再到今年3月初,待售面积增加到了7.98亿㎡,待售面积持续增长,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普遍超过36个月,意味着即便不卖地不建房,现有房子也够卖3年。
信号二、人口趋势
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3亿,占比22%,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简单算笔账:一个三口之家变成两位老人独居,住房需求直接砍掉三分之一。
更令人不安的是,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2024 年的新生儿数量较前几年相比下降了 15% 左右,年轻人变少了,需求自然萎缩。
再有,城镇化率接近天花板,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2025年城镇化接近65%,而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超过70%后,住房需求将进入平稳期。
意味着未来十年,城镇新增人口年均不足1000万,仅为过去十年的三分之一。而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房子的需求端就会疲软,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房价下行的压力也就随之增大。
信号三、政策导向。
如今,房租不炒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上层依旧保持着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坚决遏制房价的快速上涨。
住建部也明确2025年计划,全国将新建3.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40万套、老旧小区改造270万户。
保障房的加速推进将直接分流商品房需求,南昌县某保障房项目售价仅是周边商品房的60%,而且还能享受税费减免。
更狠的是,未来房产税的扩围,一些财税专家根据重庆,上海的试点进行预估,如果按照2套房最高0.8%的税率,1套1000万的房子,每年就要交4.2万税
持有成本飙升,迫使炒房客抛货,广州某小区二手房挂牌量一年内激增300%。而开发商也无法再依靠炒房来消化库存,只能通过降低房价来吸引真正有居住需求的购房者。
从这三大信号综合来看,今明两年楼市的 “降价潮” 依旧存在继续的可能性。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房价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毕竟房地产市场关联着上下产业链,高层也会在稳定与调整之间寻找平衡。
不过,虽然整体过剩,但三类房产将逆势增值:
①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开发率已经超过85%,优质的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
上海前滩南板块地铁1公里内的次新房,单价12万依旧有人排队抢购;而2.5公里外的小区,单价10万还能砍价。
②高品质改善型住房:
住建部推动的“好房子”标准落地,2025年新建住宅需满足绿色建筑、智慧社区等15项指标。杭州某容积率2.2的小区,新标准落地以来,房价逆势涨6%,而隔壁容积率4.5的小区跌4.5%。
③租赁型保障房:
国家明确收购存量商品房改造保障房,广州,深圳等城市计划未来五年收购10万套,这一类房子租金回报率基本稳定在3%至4%,比银行理财还高出一倍收益。
总体来说,房价下跌对于刚需家庭来说就是个好机会,因为可以更加从容的挑选心仪的房子,货比三家,争取更多的优惠和更好的房源。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还像以前那样盲目跟风投资房地产,很可能会陷入资产缩水的困境。
市场的变化,已经像一场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不管是购房者还是从业者,都要密切关注到这些信号,做出明确的决策,才能避免在这一场浪潮中被洪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