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豪华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但极其剧烈的洗牌。
如果你还记得几年前街头随处可见的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如今它们的身影正悄然淡出主流舞台。
而与此同时,理想、问界、小米等国产新能源品牌却在30万+乃至50万+的高端市场大杀四方。
一场属于“新豪华”的变革,已经悄然改变了人们对“高级车”的想象。
销量崩盘,二线豪华跌出主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24年对二线豪华品牌的意义,那就是——至暗时刻。
凯迪拉克全年销量跌至11.5万辆,同比大降62.8%。它押宝多年的电动车LYRIQ锐歌,全年只卖出不到3000辆——连存在感都没留下。
雷克萨斯稍显“体面”,卖出16.4万辆,但也同比下滑9%。曾经稳居主力的ES,如今终端裸车价已探至22万元,品牌溢价几乎归零。林肯、沃尔沃同样疲软,下滑幅度8%-11%;至于讴歌、英菲尼迪,已经彻底告别中国市场。
另一边,国产新能源高歌猛进。
问界M9连续数月稳居50万元级市场销冠,全年大定超20万辆;理想汽车凭一套“家庭科技生活大玩具”组合拳,在2024年卖出超50万辆。蔚来、腾势、小鹏、极氪,平均成交价稳稳站在30-40万元区间。
30万以上,不再是BBA和二线豪华的专属地盘。
被新势力压制,又被BBA围剿:二线豪华无路可走
二线豪华的败退,并不令人意外——它们既守不住老地盘,又抢不过新战场。
一方面,新势力“以科技降维打击”。
问界ADS 3.0城市智驾无图可跑,理想L系列靠冰箱彩电大沙发+NOA智驾+全家语音助手打造“科技家居”;蔚来则拿出150kWh半固态电池,把续航直接拉到1000公里。
相比之下,雷克萨斯至今拿不出一款真正的电动平台,凯迪拉克战略反复横跳,沃尔沃电车月销仍在几百台徘徊,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BBA加速“价格腰斩”。
奔驰C级跌破30万,宝马3系已经探入25万区间,再加上他们在电动化上加速发力——奔驰EQ系列走入第二代,宝马X3纯电长轴距全面升级——直接把二线豪华挤得没了立足之地。
消费者在变,从“品牌信仰”走向“价值认同”
这届消费者,已经不再迷信“豪华的图腾感”。
越来越多90后、95后、甚至00后,开始用更务实的标准审视“高级”。智能化配置、补能效率、服务生态、OTA能力、车内体验……这些“技术+体验”维度,早就替代了传统的“工艺”“历史”“信仰”。
就像一位深圳车主说的:“雷克萨斯的匠心精神固然可敬,但蔚来用一键换电解决我95%的补能焦虑,才是我愿意掏钱的理由。”
品牌价值正在重构,而国产新能源正好踩中了节奏。
小米SU7首月销量突破2.3万辆,极氪007用一套成熟的800V平台,精准切中BBA油改电车型的软肋。“新豪华”不靠Logo讲故事,而是靠用户口碑和体验打下江山。
行业警钟:没有护城河,谁也救不了你
传统豪华车的故事讲不下去了,只剩一地鸡毛。
我认为,未来豪华市场的竞争核心已转向三大维度:
1. 技术驱动能力:谁能率先落地固态电池、城市NOA等“卡脖子”能力,谁就能赢得技术红利期;
2. 生态运营能力:不只是卖车,更要提供完整的用户服务链条,从购车、用车到OTA与增值体验;
3. 品牌差异定位:不卷配置,不拼屏幕,而是找到独特调性与文化认同。
这也是“幸存者”的通关密钥。
写在最后:尊重市场,才有未来
如果说销量是市场最真实的投票,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用户正在主动淘汰二线豪华。
不是你卖得便宜大家就会买,不是你挂着Logo就能讲情怀。这个时代,用户越来越聪明,技术越来越透明,体验越来越可量化。
所以那些仍抱残守缺、不愿转型的品牌,注定要被留在时代身后。
而那些愿意深挖本土用户需求、真正做技术和体验创新的品牌,才可能在这轮洗牌中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