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量价齐跌”的态势令人担忧,即便政策利好频出,成效依然有限。经济学家马光远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解决方案:拆除全国三分之二建于2000年以前的老旧房屋,以人为制造房屋短缺,从而刺激市场需求。
这一方案,乍看之下,似乎与我国以往的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政策异曲同工。棚改政策通过拆除老旧房屋,向居民支付巨额补偿款,从而引发新的购房需求,带动楼市成交量和房价的回升,同时政府也能获得土地资源,用于开发新的中高档住宅、商业和办公楼宇。
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马光远的思路有一定道理,但实际操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认为,该方案的可行性极低,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拆除工程量浩大且成本高昂。据统计,2000年以前建造的房屋数量高达2.57亿套,即使仅考虑其中一部分亟需更新的房屋,其拆除工作也需耗费数十年时间,并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许多老旧房屋尽管年久失修,但仍可继续居住,盲目拆除无疑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其次,高昂的拆迁补偿费用构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即使在中小城市,每户的补偿金额也可能高达200万人民币以上,一线城市则可能达到400万至800万人民币,这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巨额支出。此外,高额补偿并不能保证拆迁顺利进行,部分居民可能因故土难离或对补偿款金额不满而成为“钉子户”,导致拆迁工作停滞不前。
最后,即使拆迁完成,也无法保证新房销售的回暖。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面临债务危机,烂尾楼频现,购房者信心不足,即使拆迁户获得巨额补偿,也未必敢于投资购买新房。此外,部分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可能偷工减料,商品房质量令人担忧,这进一步加剧了购房者的顾虑。
综上所述,马光远提出的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考虑到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巨大困难和风险,其可行性微乎其微。与其寄希望于大规模拆迁,不如着力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问题,例如规范市场秩序、降低购房成本、增强购房者信心,以及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