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如果再不努力,可能连去仓库搬货的机会都没有了。以前,只是个说笑的段子。现在,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据多家媒体报道,仓储履约及工业搬运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极智嘉或公司,)将于7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预计募资净额约22.1亿港元。
极智嘉称,若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AMR供应商,已经交付约5.6万台AMR,市占率为9%,且连续六年保持行业领先。不过极智嘉却难盈利。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内),极智嘉的年内亏损分别为15.67亿元、11.27亿元、8.3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35.25亿元。此番流血上市,极智嘉能否通过上市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并扭亏为盈,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清华大学高材生创业
据公开资料,极智嘉是由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97级校友郑勇于2015年创立。自公司成立起,极智嘉便一直专注于仓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旨在解决传统仓储、工业搬运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拣选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行业痛点。
据郑勇介绍,他是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喜欢工业工程这个名字,他就报考了该专业。目前,工业工程系属于清华大学的热门专业。
2004年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郑勇先后在ABB、圣戈班两家世界五百强公司从事生产运营和工厂管理工作。之后,郑勇又加入了一家投资公司做投后管理,同时研究机器人自动化及行业投资机会。
下海创业以后,郑勇将极智嘉的业务方向锚定为物流机器人。经过十年发展,极智嘉产品从早期的分拣机器人扩展至搬运机器人、智能叉车、托盘四向车系统等领域,形成了物流机器人的全品类矩阵,覆盖仓储、工业搬运等多个场景。
极智嘉的专注,也让其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多轮融资。本次上市之前,极智嘉共进行了11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40亿元。期间极智嘉的估值也一路猛增。2016年完成A轮融资时,极智嘉的投后估值只有2.1亿元。2022年完成E轮融资,极智嘉的投后估值高达150亿元。六年时间,极智嘉的估值增加超过70倍。
据了解,极智嘉的投资方包括华平投资、CPE源峰、纪源资本、蚂蚁集团、高榕创投等顶级机构。此外,英特尔、中金资本、农银资本等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跟投。
如何盈利仍是难题
之前,极智嘉曾与部分投资方约定,若在提交《招股书》后的18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公司需要赎回相应股份。截至2024年末,极智嘉的赎回负债为70.48亿元。随着公示即将登陆港交所,极智嘉也松了一口气。
不过极智嘉也不能松懈,因为公司过去几年持续亏损。另外从2024年的营收及行业排名来看,极智嘉也面临较大的行业竞争压力。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极智嘉的营收分别为14.52亿元、21.43亿元、24亿元,其中2024年的营收同比增速只有12%,较2023年的48%明显下降。
同时极智嘉的亏损合计超过35亿元。虽然2024年亏损8.32亿元,较2022年亏损15.67亿元收窄约47%。未来何时能彻底扭亏为盈,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而从行业竞争的角度而言,极智嘉也面临挑战。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AMR赛道主要有三家公司,分别是极智嘉、海柔创新、海康机器人,且都准备上市。
极智嘉称,若按收入计,2023年公司为全球最大的AMR供应商,市占率9%。但在2024年,极智嘉行业第一的头衔就保不住了。
2024年,极智嘉的市占率只有6.2%,行业第一的宝座,被公司A取代。据极智嘉的《招股书》披露,公司A的AMR板块在2024年的营收为28亿元,市占率为7.2%。2024年公司A的营收、市占率,均超过了极智嘉。
极智嘉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A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中国,是机器视觉及移动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主要服务于工业搬运应用场景,其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结合上述描述,以及海康机器人2024年的营收构成来看,极智嘉提到的公司A,大概率为海康机器人。
根据第三机构灼识咨询的资料,目前全球AMR行业比较分散,2024年全球前四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合计为23.5%。同期,公司B(第三名)、公司C(第四名)的营收分别为22亿元、17亿元,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5.7%、4.4%。
可以看到,极智嘉对公司B、公司C的领先优势并不明显,未来除了追赶公司A,还得提防被公司B、公司C超越。
曾与同行长期诉讼
除了业务层面的竞争,极智嘉还曾与海柔创新进行了长达四年的专利诉讼,也引人关注。
据《人民法院报》报道,极智嘉与海柔创新均手握约2000件专利申请、1000件授权专利。从2019年到2023年,双方围绕一种搬运机器人专利进行诉讼与反诉讼。
据了解,极智嘉手握货架命中方法的发明专利,海柔创新则发明了一种名为料箱到人的技术架构。极智嘉认为,海柔创新的料箱到人技术侵犯了其货架命中方法专利。
对于极智嘉的指控,海柔创新自然否认侵权,认为料箱到人和货架命中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随后双方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诉讼与反诉讼。
《人民法院报》称,经过多轮磋商,双方最终在2023年11月15日签署了和解协议,暂时平息了这场长达四年的专利战。
另据深圳《宝安日报》的报道,和海康机器人一样,海柔创新也成立于2016年,该公司凭借料箱到人模式在智能物流行业迅速崛起。2024年,海柔创业AMR板块的收入超过20亿元,同期境外营收占比超过50%。
有市场观点认为,除了暂时熄火的专利之争,极智嘉与海柔创新还面临市场、资本等多重之争。目前,海柔创新、海康机器人也在寻求上市。率先上市的极智嘉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投资者可保持关注。(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