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讯(记者 敖玉连)7月4日,A股盘中跳水,市场部分声音将锅甩向下个交易日生效的量化新规。对此,多家量化表示,现在市场谣言太多。
谣言1:7月4日,A股尾盘跳水,是受7月7日生效的量化新规影响。对此,有机构称,《实施细则》已于2024年6月公开征求过意见,并且已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市场预期和准备已经较为充分。
谣言2:某知名经济学家称,7月7日量化新规生效后,高频交易频率将从每秒299次降至30次。对此,多家机构称,无稽之谈,故意抹黑!
最近两年,市场出现遇事不决,量化背锅的风气,业内呼吁不应再污名化量化,量化也不等于高频。
业内:去年已在自查,量化新规对市场影响不大
7月7日,《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即量化新规,将在沪深北三地交易所正式实施。有量化机构反馈,《实施细则》早在2024年6月就已经公开征求过意见,并且各家机构已经自查过好几次,今年4月,《实施细则》也正式发布了,市场对量化新规的落地已有预期。
其中,有关高频交易的定义引发市场关注。
《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提到,投资者交易行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高频交易:
(一)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300笔以上;
(二)单个账户单日申报、撤单的最高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
(三)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为保障正常交易秩序和系统安全,交易所可以在程序化交易报告、交易收费、交易监管、行情获取等方面,对存在高频交易的投资者提出差异化管理要求。
多家头部机构反馈,频次已调整到高频定义之下。至于差异化收费,据记者了解,目前差异化收费机制尚未完全落定,私募机构尚不得知收费详情。
北京一位量化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高频差异化收费目的或是让高频策略获利空间减少,从而让市场回归真正的价投和理性投资。同时,避免极端行情下高频对市场的瞬时冲击,影响市场正常运转。
据了解,量化新规受影响程度或取决于单产品规模,大型量化机构所受影响或许可控。
从本质上看,新规定量指标(300笔/秒,20000笔/日)规定下的高频交易策略规模,在整体量化投资AUM中占比并不高。管理人受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单产品规模。大部分规模较小的产品基本不受影响,只有少部分大规模产品会受到波及,但多数情况下管理人都可以通过自身调整,使得全部在管产品均在相关监管规定标准以下。理论上来说,对于规模较大的量化机构而言,大部分产品下单速率远未达到这一指标,差异化收费并不会对合法合规经营的量化投资机构产生实质性影响。一家百亿私募机构向记者分析。
监管引导和扩容需求之下,降频是私募关键词
今年以来,其实量化策略慢慢开始偏向降频了,我认为现在这个(量化新规)对策略和交易已经没有特别的影响了,大家开始慢慢寻找真正的alpha,而不是所谓的纯动量博弈。上述量化私募基金经理向表示,降频是私募关键词。
他表示,降频有两点原因:
一方面,政策引导机构做合理交易;另一方面,高频的策略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机构尤其是头部大厂的巨量管理规模需求,转向中低频是趋势。当然,高频类的策略也不是说以后就不存在了,只要存在合理的利润空间,我相信有能力的投资者肯定不会放弃这块蛋糕。
华南一家百亿私募也认同,中低频是未来量化在A股增长的主要赛道。这是因为中低频有着容量大、多样性强,同时收益来源又相对较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另类数据的增加、量化整体规模的上涨,策略表现也取决于中低频信号的强度、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目前,我们策略的主要收益来源也是中低频,其对超额收益的贡献占比超80%。
此外,多家机构表示,量化不等于高频交易。
磐松资产相关人士表示,量化投资是一种中立的工具,外延远超出高频交易范畴。以程序化执行为例,通过算法拆解大额订单、降低市场冲击的VWAP(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策略,本质是提升交易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又如长周期的股票回报预测模型筛选优质上市公司,实质是将价值投资理念转化为可验证、可复制的系统框架,这类应用恰恰是推动资本市场理性定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