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中原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原消金)凭借亮眼的业绩数据,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存在。然而,在其飞速发展、日进斗金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令消费者困扰的问题,从高额的借款综合费用到暴力催收乱象,正逐渐侵蚀着这家公司的信誉根基。
业绩亮眼:资产规模与盈利双增长
近日,中原消金发布鼎柚2025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公告,着实吸引了市场的目光。本期证券总规模高达15亿元,入池资产来自公司旗下的纯信用消费贷款提钱花。该网贷产品最高授信额度可达20万元,借款期限灵活,主要集中在12个月及以内,最长为36个月。
从业绩数据来看,中原消金的发展势头强劲。受益于发放贷款和垫款金额的持续攀升,2024年其总资产成功突破400亿元大关。与此同时,营收和净利润也实现了显著增长,营收同比增加19.75%,达到35.2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95%,高达5.03亿元,相当于日赚137.8万元 。在短短数年内,中原消金从行业小虾米迅速成长为小贷巨鳄,2018年年营收仅5.22亿元,到2021年就已飙升至35.8亿元,净利润达2.02亿元。尽管2024年营收稍有缩水至35.3亿元,但净利润却大幅增长,是2021年的2.5倍,这背后放贷业务的扩张功不可没。2021 - 2024年,中原消金发放贷款及垫款从240.47亿元一路增长至381.54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2.2%,贷款及垫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始终维持在九成左右。
高额费用:利率陷阱与监管红线博弈
中原消金看似繁荣的业绩背后,却是消费者面临的高额借款综合费用难题。不少用户反映,实际借款利率与宣传利率相差甚远。例如李倩(化名)在易得花APP的借款经历,借8000元,除了要偿还本息9077元,还分两次被扣2403元的担保费,算下来实际借款年化利率竟高达43.5% ,这与借贷公司宣称的不到15%大相径庭。同样,网友大宝(花名)在花花有米上向中原消金借贷1.3万元,叠加本息与综合服务费后,总共要还1.77万元,实际年化利率达35.9%。在这笔贷款中,除了本息13800元,还有3860元被列为担保费。而从协议宣告利率看,仅为6.2%,但高额担保费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实际偿还利率远超规定的24%。
根据最高法发布的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7类地方金融组织不得通过强制搭售贷款服务、担保服务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也不能将经营成本以管理费形式转嫁给借款人,更不能通过增设名目变相提高利率标准。然而,中原消金却将贷款担保费以小字形式隐藏在相关合同中,许多用户在签约后才惊觉实际借款综合成本远超宣传利息,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利用监管漏洞,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暴力催收:隐私泄露与骚扰的双重伤害
除了高额费用,中原消金在催收环节的暴力行为也饱受诟病。在黑猫投诉、消费保等投诉平台上,超过半数的投诉集中在暴力催收与隐私泄露方面。
一位用户在黑猫投诉平台发帖称,2025年6月1 - 17日期间,中原消费金融合作的工作人员多次对其进行非法暴力催收及辱骂,非法获取倒卖个人信息,联合第三方催收公司骚扰其亲戚朋友、公司领导及同事,对其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另一位用户也表示,因工资未发无力偿还5200元借款,遭到合作催收方的暴力催收,催收方不断给家人朋友打电话,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保平台数据显示,6月份,暴力催收以30.4%的比例,位居用户对中原消金近30日投诉数量首位。
2025年4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第56条新规,全面禁止暴力、威胁、骚扰等催收手段,并明确限制对无关第三方的骚扰。但从用户投诉内容来看,中原消金相关暴力催收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与此同时,暴力催收往往伴随着借款用户隐私的泄露。早在2021年5月,中原消金相关合作贷款借钱APP就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问题,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点名通报。但此类问题至今仍未解决,仅在最近一个月,黑猫投诉上仍有用户投诉中原消金相关小贷产品泄露信息、爆通讯录好友的行为 。
面对这些投诉,中原消金却将责任归咎于消费金融黑灰产,称代理维权债务优化非法代理投诉等黑灰产团伙,通过引导和教唆消费者恶意投诉、伪造证据、反催收等手段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许多暴力催收、砍头息等恶意投诉均出自这些团伙之手。然而,这种回应并不能解释为何平台上存在大量真实用户的投诉,以及长期以来暴力催收和隐私泄露问题屡禁不止的现象。
在合规监管日益严格的当下,消费金融公司本应肩负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任,为用户提供透明、公正、合法的金融服务。但中原消金在追求业务扩张和利润增长的道路上,似乎已经偏离了这一初衷,陷入了高额费用和暴力催收的泥沼。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未来,中原消金若想重塑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整改,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否则,在监管的持续高压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下,其发展之路必将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