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比房子“卖不掉”,更难受的4件事,正在中国各个城市逐步上演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潘多拉的爱 时间:2025-07-10 20:00:12

现在提起房子,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卖不动了”。无论是一线城市的老破小,还是三四线的高层新盘,挂牌几个月没动静早已见怪不怪。以前是“一房难求”,现在是“求都没人要”。但说句实在话,房子卖不掉虽然难受,可跟下面这几件事比起来,那点煎熬根本不算什么。

房子空着,人却没地方住

不少家庭其实有不止一套房,手里握着两三套的也不稀奇。可现实是,这些房子大多不是自住需求,有的是早年“为了投资买的”,有的是“孩子将来结婚留的”,还有的是“看着便宜顺手买的”。问题是,真正住的只是一套,剩下的空关着,要么在交物业费,要么在慢慢老化。

有个朋友的二套房,在郊区新城,买的时候觉得“配套会跟上、地铁会延伸”,结果等了六年,周边还没个像样的商超。房子每年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又潮得没法住。原本想着租出去,挂网上三个月,来看的人没一个成。空着吧,心疼;卖掉吧,价格砍得让人心凉。最折磨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你明知道它不会升值,还得继续“养着”,动也动不了。

房贷还着,收入却断了

这个问题最近变得越来越现实。过去大家买房,习惯先贷款,然后用工资慢慢还。但现在工作不稳定了、行业变化快了,裁员消息满天飞,原本指望的稳定工资,一旦“断档”,房贷马上就成了压力。

更难的是,有些人不止一套房贷在身上,尤其是炒房那批人,靠租金覆盖利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房子租不掉、卖不掉,月供照样要还。一个月七八千的贷款,收入少了,压力一点点积攒,最后变成彻底的负担。

现在很多家庭表面看着还行,实际账一算,一半工资用来“供房”,另一半还得应付孩子、父母、日常开销,哪怕是中产家庭,也很容易走向“被套牢”的状态。这种无形的焦虑,比卖不掉房还煎熬。

居住质量差,想换又换不了

说句大实话,国内很多商品房,虽然名义上叫“商品”,但实际体验感并不“商品化”。开窗对着隔壁阳台、厨房一扇小窗、卫生间没有通风……这种情况在老小区尤为常见。

以前大家觉得“能住就行”,但现在审美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更被重视了,住着不舒服,就总想换。问题是换不起。改善型住房的门槛依旧高,新房动辄上百万,老房子卖不掉,过户还得缴税,想动一动,发现四面八方都被堵住。

更扎心的是,有些人就是当年为了省钱,买了个户型奇葩、光照差的便宜房,结果住了三五年发现“后悔了”,但房价又没涨,流通性还差。挂出去,没几个人看,看了也摇头。就这样,想换换不了,住也憋屈,这种无解感,比“卖不掉”更让人郁闷。

父母年纪大,孩子却买不起

这是最近几年很多家庭碰到的共同难题。父母住的是老小区,没电梯、楼层高,平时上下楼成了麻烦事。有时候生个病,要把人抬下楼都费劲。但你想给他们换个带电梯的小区,发现新房他们又不习惯,老邻居离不开,说啥也不愿意搬。

另一边,年轻人也想自立门户,可一看房价、首付、月供,就犯怵。有些城市虽然房价降了点,但和年轻人的收入比起来,依旧不“友好”。一对小夫妻,两份工资,刨除生活成本,攒三五年也未必凑得齐首付。而你要是帮孩子出钱,又得从自己的存量房里变现——问题又绕回来了:房子卖不掉。

这就是个典型的“中间卡死”:上不能动、下不能接,家庭资产看着挺多,真用起来却一肚子烦。财富明明写在房产证上,但真正变成“流动性”的时候,才发现比纸还轻。

总结一下,房子卖不掉这件事确实让人焦虑,但真正影响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是这些连环反应:房子空置、现金被锁、想换不能、老小不能顾。这些问题在一个个城市慢慢蔓延,大家或多或少都开始碰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