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71岁高龄,但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依然不服老。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最近拟提名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董明珠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被提名科技进步奖。
这些年,企业家被提名或者获奖的并不鲜见,但董明珠被提名,引发巨大关注,一方面是其知名度够高,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来,销售出身的董明珠获得技术类奖项,不合其身份。
1
这些年,格力电器逐渐“董明珠化”。
本次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为《极端环境高效热泵空调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网传的轻工业联合会文件显示,项目完成单位不仅有珠海格力电器,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明珠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官方并未公布提名董明珠的原因,但外界分析,尽管董明珠在项目中直接从事技术研究的可能性不大,但她作为管理者,也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新闻网站红网发表评论称,作为15位参评人之一,董明珠的贡献在于以格力董事长身份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董明珠再一次与格力电器深度绑定。
今年2月份,多地格力线下专卖店与部分线上直播间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将董明珠的个人IP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
当时,有人担心,这种将企业家个人声誉为企业产品背书的行为,风险太大。
不过,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后来回应称,外界对“董明珠健康家”存在误解,觉得董明珠在转移格力资产。他还强调,“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而是格力的董明珠。”
今年,董明珠已经71岁,外界都在关注她何时退休,但从一系列举动看,她并不服老,亦无退意。
2
企业家获得技术类奖项,并不稀奇。
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赵涛不仅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一名医药学家,共参与了113项发明专利的研发和申请工作,获授权专利108项,中药专利74项,获"第七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当代发明家”称号。
不仅赵涛,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还有海南立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刚,而且是一等奖。
海南日报报道称,陈良刚常说自己是“第一技术工人”。在公司里,他不仅是老板,还担起了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安装工人等多个角色。
据报道,30多年前,超滤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医疗、食品等行业,但售价高,规模小,后来陈良刚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出合金PVC中空纤维超滤膜,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均为世界首创。
和董明珠相比,这两位企业家名气并不大,但他们确实在各自的技术领域颇有建树。而公开资料显示,董明珠1990年进入格力后做业务经理,1994年开始相继担任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副总经理、副董事长,2007年,出任格力电器总裁。2012年,董明珠接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至今。
很明显,董明珠是销售出身,并不是在技术领域建树颇丰。这也是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后,引发巨大关注和质疑的核心原因。
有人认为,董明珠做销售出身,只懂管理、不懂技术,哪来科技创新,不应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
3
这些年,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电器以“掌握核心科技”为品牌主张。
董明珠在多次采访中表示,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技术创新非常重要,而要想掌握核心技术,最关键的一点是解决人才问题。“我从来不主张买技术”。
4月22日,在格力电器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谈到格力用人问题时称,公司“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这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我只能保守地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新京报》4月23日发表评论称,董明珠脱口而出的“间谍论”,无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观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深处根深蒂固的偏见。
7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论调》一文称,人才竞争的本质是能力与贡献的比拼,而非身份标签的较量。
除了通过筛选人才,“掌握核心科技”,董明珠提名科技进步奖,也算是“掌握核心科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