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价从高位大幅下滑的过程中,真正决定市场能否“软着陆”的关键,并不是价格本身,而是流动性 — 有没有人在持续接手。
一套原价500万的房子,若直接跌到200万,购房人承受巨大损失,极易选择断供;但若过程中经历多次转手(500 → 400 → 300 → 200),虽然终点价格未变,但损失被不同接盘者逐层消化,风险在流转中被缓释,市场得以维持秩序。
这种“分摊损失”的逻辑背后,是国家调控的基本底层逻辑之一:保持市场流动性不枯竭,才能延缓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
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70城房价的数据里面,一线城市二手房的价格下跌幅度明显加快,5月的环比跌幅是0.7%,而4月才跌0.2%,短短一个月就扩大了0.5%。可即便如此,6月份国家也没有出台什么新政策来刺激楼市。为什么呢?因为二手房的成交量还算可以,至少比去年924那波之前的成交量还要高,而一旦成交量出现持续、系统性的滑落,才会触发真正的大动作。
为维持这种流动性,当前政策主要在两方面发力:
1.释放优质资源刺激置换:推出低容积率地块、放松赠送面积约束,打造“第四代”改善型住房,吸引已有住房者换房,从而撬动链条交易。
2.新房定价紧贴二手房:新房以接近次新二手房的价格销售,推动交易发生;同时倒逼二手房业主降价,抢占流动性,从而维持市场周转。
这类操作虽然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如牺牲存量购房者利益),但在当前市场语境下,是“保流动、稳风险”的无奈选择。
对普通购房者而言:
如果刚需明确,可以根据自身财务能力适时入市,但务必做好资产负债评估; 如果购房意愿不强或不急,可继续观望,等待市场进一步出清;无论何时入场,都需明白:你接的是500、400、300,还是200万的“接力棒”?这是决定你未来资产盈亏的核心问题。
最后,只要交易不断,市场就能缓跌;一旦成交停滞,泡沫或将集中爆破。流动性,是楼市真正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