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国家定调、高管呼吁、学者发声,车市“反内卷”已刻不容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车市红点 时间:2024-08-13 11:52:01

经济市场无序内卷的竞争乱象,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前不久,相关部委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纵观当前各大经济支柱型产业,汽车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有目共睹。

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价格战的不断深入,汽车行业的内卷已经越发严重。从卷价格到卷流量,再到卷销量榜单,低价竞争、水军攻击、流量霸权……汽车行业不仅“内卷”乱象频出,这一系列乱象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

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国内多家整车厂商利润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在连续的亏损下,今年来,行业已经涌现了大批裁员潮,4S店亏损“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另外,无底线的价格战、过度的让本,更是进一步导致市场消费者购车越发谨慎,市场消费情绪持续低迷。

短期来看,部分实力雄厚的车企尚且可以撑过去,但长期来看,持续的亏损、过度的让本,也有可能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最终导致车企为了把控成本和利润,在看不见的地方牺牲质量和品控,这给消费者带来的冲击和权益损害是无法估量的。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向汽车强国的目标迈进。依托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中国汽车已经初步实现了“弯道超车”的胜利。

继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突破60%大关的历史性成绩后,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渗透率更是首次突破了50%。

在这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成绩面前,随着全球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等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中国汽车产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果汽车市场恶性竞争不加以控制和整治,那么以牺牲质量和品控换来的销量,最终也将反噬中国车企们多年的心血和成绩,损害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形象。

从短期视角到长期主义,从消费者到车企再到国家层面,停止汽车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显然已经迫在眉睫,不少身居一线的企业家和时刻关注行业动态的行业学者,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形势的紧迫性。

在中央定调“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之前,行业反对无底线内卷的“反卷呼声”就已经越来越高。在此前的重庆论坛上,包括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企业一把手就曾明确针对行业“内卷乱象”表态。

曾庆洪表示,广汽不反对价格战,也不怕打价格战,但是要有理性和有底线,不能过度。让利可以,但让本不可持续。企业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对税收、就业及上下游产业将带来不良影响。

事实上,今年来,国内市场的裁员潮下,越来越多企业工人下岗待业的现实情况,就已经证明了曾庆洪坚持“反内卷”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除了曾庆洪,李书福也明确提出,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在论坛上强调,无休止的价格战会破坏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7月份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杨学良更是再一次表示,“卷”字一日不消,中国汽车就不能真正走遍全球。

近段时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通过一部深度访谈纪录片,呼吁行业要高质量竞争,杜绝偷工减料等不合规的无序竞争。

而除了企业高管之外,包括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等行业专家学者,也都曾针对行业内卷乱象发声,呼吁汽车行业要回归健康竞争。

事实上,这一系列声音也充分说明了行业反对“无序内卷”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

如今,国家已经正式定调,可以相信,在“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方向指引下,汽车行业的“反卷”战,也将正式在具体的行动上有所体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