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最近几天,中国汽车业发生了两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1、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亲赴深圳,跟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2.0协议”。通过这次协议,奇瑞“智界”的命运跟华为深度绑定,将由华为主导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
媒体在报道这件事的时候,翻出了今年5月31日尹同跃在第三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对华为的深情表白:“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也与华为battle(争论)过,但最后发现,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所以我们现在的原则是:有分歧的时候听华为的,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奇瑞的。”
2、新成立的央企——长安汽车的掌门人朱华荣到深圳拜会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愿望。
8月9日晚,朱华荣在微博中写道:
昨天前往深圳,拜访任正非先生,围绕产业竞争态势、未来竞争格局等交流学习,任总还就支持长安汽车、阿维塔品牌等提出针对性、指导性意见。任总的视野、格局、睿智、激情,我等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令人敬佩!也感谢徐直军总、余承东总等领导的交流支持!
奇瑞和长安,分别是2024年汽车销量排名第六和第五的国内车企:
榜单里的第二名——上汽集团也在今年跟华为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见证签约。
榜单中的第四名——一汽集团跟华为的合作也在全面推进。8月7日晚间,华为乾崑联合一汽奥迪打造的燃油轿车一汽奥迪A5L、智能电动旗舰SUV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正式上市,奥迪成为全球首个全面搭载华为乾崑的百年豪华汽车品牌。
榜单中的第八名——广汽集团,于去年11月30日跟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广汽集团宣布: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联手华为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榜单中的第九名——北汽集团早就跟华为实现了深度合作,推出了“享界”的品牌,已经推出、即将推出的车型包括享界S9、享界S9的旅行版、享界S9T等。
榜单第十名——长城汽车去年9月跟华为签署了“营销数智化全面合作协议”,借助华为在云服务、AI、智能联接与交互等方面的领先技术提升长城汽车的服务。
在人们的印象中,比亚迪在汽车领域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似乎没有必要跟华为合作。事实上,这两家总部同在深圳东部的世界级企业也实现了合作。比亚迪方程豹豹8车型,搭载的就是华为乾崑智驾ADS3.0。双方的合作将逐步深入。
榜单上排名第三的吉利汽车,虽然没有跟华为深度绑定,但在零组件等方面也有合作。
梳理中国主要车企跟华为的合作关系,可以惊讶地发现:前十名企业都跟华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有5家将深度合作、甚至绑定。
中国汽车业俨然出现了“一边倒”,华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有了赛力斯成功逆袭的案例,以及广汽、上汽中止合作、不愿意合作然后又“回头拥抱华为”的案例,很多车商已经改变态度,力求跟华为尽早绑定了。
赛力斯原名重庆小康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为张兴海。这家企业靠生产摩托车减震器起家,后来跟东风汽车合作造微型车(东风小康),一度过得不错。
2017年以后公司连续出现亏损,陷入困境。2021年4月跟华为合作后,放手由华为主导生产、销售“问界”品牌,实现了逆袭。公司市值从不到150亿元,飙升到目前的接近2100亿,在中国典型车企(不含小米)里市值仅次于比亚迪,超过了上汽、理想、长城、长安等。
华为和赛力斯、长安汽车的合作,还成为近年来重庆GDP逆袭广州的原因之一。
广州曾连续多年“盘踞”中国汽车产量第一,拥有广汽等重要车企。华为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初,把广汽列为首选合作伙伴之一。
根据公开资料,双方从2017年开始在零部件(比如车载通信模块,芯片)上实现合作。2020年9月,华为跟广汽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广汽成为最早一批华为HI模式合作伙伴。
但后来的合作不太顺利,2023年6月广汽官方确认:原来计划跟华为合作开发的AH8项目转为自主开发,HI模式实质终止。在这个过程中,广汽一位主要领导就吐槽说:华为太贵了,广汽要不起。
其实,当时的一些大车企不仅觉得华为价格高、技术上强势,还担心自己跟华为深度绑定后,越来越依赖华为,从而失去自己的灵魂、无法掌控未来。
上汽也一度是这样想的。比如在2021年6月,上汽董事长陈虹在回答投资者提出的,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合作时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华为就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陈虹强调不会采取任何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多是合作的方案。
后来的市场不仅给广汽、上汽了深刻的教训,也给重庆、上海两座城市带来了教训。
随后的几年,汽车行业的天平明显倾向于“新能源+智能化+民族品牌”,传统的“燃油车+合资品牌”出现了崩塌式的下滑。
广汽和上汽的销量都大幅下降,广汽还出现了亏损,上汽利润大跌。由此拖累了广州和上海工业增速和GDP。
广州的GDP被重庆超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广汽错失了跟华为的深度合作,而重庆的赛力斯、长安汽车上位,拉动了重庆工业快速增长。
上海因为上汽等的拖累,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只增长了0.7%。全年的GDP增量突然增加,是因为统计方式变化带来的,居民自用房屋开始按照租金法计算上GDP,而上海商品房存量比较大。
后来,上汽、广汽先后换帅,跟华为实现了牵手或者二度牵手,“灵魂论”被抛弃了,因为“活下去”更重要。
其实在长安汽车在跟华为的合作中,也出现了“进展缓慢”的情况。这可能跟集团重组、央企审批流程比较长有关。
比如华为成立车BU独立运营实体——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时候,一度答应允许长安汽车最多入股40%,这是非常大的利好。但直到今天,长安只通过下属的阿维塔拿了10%的股权,跟赛力斯并列。如果是一家民企,估计早早就把40%的股权占住了。
投资者显然对长安汽车动作缓慢不太满意:跟华为率先深度合作的赛力斯股价涨了10多倍,江淮汽车股价的最大涨幅也接近10倍,但长安汽车在大涨4倍后股价腰斩、横盘,套住了很多投资者。
现在,长安汽车终于从二级央企熬成了一级央企,自主权大幅增加。朱华荣拜会任总意味着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汽车业的内卷在不断加剧,大家不仅要比拼价格,更要比拼技术、产品、服务,而后者才更长远的。跟华为合作,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面对华为,车企有三个选项:
1、比亚迪、吉利、小米等为代表的掌控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跟华为有限合作,未来将在多个方面竞争。
2、以广汽、上汽等为代表,拿出一个或几个品牌跟华为深度绑定,分享华为红利,避免全盘皆输。
3、以赛力斯为代表,把企业的未来全部交给华为。
随着问界、智界、享界、尚界、尊界等华为系产品不断涌现,再加上比亚迪、吉利、小米、理想和几个国外强势品牌等的挤压,那些既没有跟华为深度合作,又缺少核心技术的车企,即将被市场抛弃。
华为系产品越来越丰富,他们之间的竞争也不可避免。傍上华为就一定能拥有长期饭票吗?未必!
总之,一场汽车业的巨变正在发生:
合资、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将不断下降,燃油车日渐式微,5年后将全面沦为弱者。年轻一代头脑中的汽车品牌秩序,正在被华为、比亚迪、小米、理想等汽车改写。国产品牌车的崛起,意味着中国制造正在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