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李薇
8月初,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银消金)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的评级报告,展现其最新的成绩单。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苏银消金总资产614.47亿元,单季度增长了100.88亿元。贷款余额564.8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8.54亿元。
对比业内同行来看,截至2024年末,苏银消金的总资产规模排在第11位,净利润排在第7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作为我国第28家持牌消金公司,苏银消金成立于2021年3月,目前注册资本增至42亿元。
苏银消金在四年多里能够快速崛起,得益于第一大股东、被称作城商行一哥的江苏银行将其依靠助贷业务发展消费金融的经验,在苏银消金快速复制。
天眼查显示,江苏银行在苏银消金的持股比例为56.44%,其余三家股东分别是:凯基商业银行(持股37.63%),海澜之家集团(持股4.64%)及五星控股集团(持股1.29%)。
(图 / 苏银消金2025年一季度主要财务指标(苏银消金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
(图 /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4年总资产规模TOP 15(消费金融公司2025年评级报告))
「子弹财经」研究发现,苏银消金自成立以来,业务规模持续攀升。
2022年至2024年,苏银消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67亿元、27.31亿元及38.4亿元,同比增长54.56%、40.61%;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3.89亿元及5.28亿元,同比增143.13%、35.73%。
在净利润排名上,2024年末苏银消金排在第7名(第6名是中邮消费金融),与国有大行背景的头部消金公司差异日渐缩小。
从助贷业务来看,苏银消金主要采用分润模式和增信模式并行的发展策略。
分润模式,即按照实收利息的一定比例向平台支付服务费用,服务费率约为利息收入的20%-30%。
目前,苏银消金已接入蚂蚁、美团、京东等十余家主流平台,客户资质相对较好,但该模式的难点在于消金公司风险自担。
增信模式,即指通过自有融担或外部融担对消金公司发放的贷款兜底,并基于市场行情及风险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增信类业务规模,目前该模式在苏银消金占比较低。
鉴于助贷客群的信用风险较大,苏银消金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从评级报告可以看到独特的数字部,披露已设立授信风控、模型、风险数据和监控系统等团队。
(图 / 苏银金融2024年高管人员名单(苏银金融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
不难看出,上述两位高管均具备丰富的金融机构管理经验。那么,在即将实施的助贷新规之下,高管们将如何带领公司破局?
3、助贷新规倒逼消金变革,手续费净收入曾跌至负数
「子弹财经」了解到,预计在10月份实施的助贷新规,将引发消金行业的新一轮洗牌,对于高度依赖助贷业务的苏银消金或有较大影响。
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助贷行业名单制管理要求,要求包括银行与消金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全面落实。
(图 / 苏银消金2022-2025年3月末的贷款金融分布情况(苏银消金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
监管趋严之下,消金行业将重新审视助贷合作模式,重塑助贷生态。
对于助贷占比超过90%的苏银消金而言,新规或倒逼其不得不转向自营业务,以降低对助贷平台的过度依赖。然而,「子弹财经」注意到,由于自营获客能力不足,苏银消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偏低,甚至曾出现负数。
2023年,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0.01亿元,而同期行业头部的马上消费金融却高达52.49亿元,行业分化较为明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