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
小白轻松入门~
晚上好呀,我是简七编辑部的艾小白~
今天想和你聊聊一本彻底改变我金钱观的书——《Die with Zero》(中文名:《如何花钱,才能无憾》)。
看到这个书名,你可能会想:「我每个月房贷车贷就要大几千,哪有闲钱可花?」
别误会,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花钱不是重点,好好生活才是。
01 别再「等有钱了」
刚工作那会儿,我每天下班后就像被掏空了一样,什么都不想做,周末也是,只想瘫在家里刷手机、看视频。
那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等我攒够钱提前退休,然后好好享受生活」。
可看完《Die with Zero》这本书后,我的想法彻底变了:如果平时就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非要等到退休呢?
看完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相机。
公园一角,就像古早的window桌面
每到周末,我都尽可能地出去转转,就算找不到朋友一起,我也会去公园溜达溜达,或是citywalk,拍拍照、放放空、吸吸氧。
比起以前窝在家里,生活充实多了。我现在也觉得,提前退休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必要。
这种转变让我意识到,「等有钱了」可能是我们对自己说过的最大谎言。
因为这个「有钱了」的标准会不断上移:刚毕业时觉得月薪过万就算有钱,过万了又觉得要有车有房,有了车房又觉得要还完贷款...
我们总是在为一个不断后退的「终点线」而牺牲当下。
02 金钱的本质
《Die with Zero》的作者比尔·帕金斯,从一个年薪不到1.6万美元的交易员做到管理5亿美元的基金经理,深谙赚钱之道。
但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周围的同事、朋友,虽然财富在不断增长,但生活却过得一团糟。
于是,他重新思考人生,提出了一个比较颠覆性的观点——
我们的人生目标不是最大化你的收入和财富,而是最大化你的人生体验。
钱,是我们用来投资自己人生的工具,而不是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不应该把钱留到死。
要趁着年轻,多旅游、参加活动、尝试新事物;不要等到老了,身体不行了,才后悔没有好好享受。
他还提出了一个等式:生命能量 = 时间 = 金钱
我们花费时间和生命赚钱,如果还没有花掉所有钱就离开了,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能量,打了白工。
举个例子:你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了10万块,你的时薪是100元,那么你就浪费了1000小时,也就是41天,你给公司打了一个多月的白工。
不过别误会,这不是在鼓励我们成为月光族。帕金斯强调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花钱。
03 为什么趁早体验人生?
原因一:享受记忆红利
帕金斯提出了「记忆红利」这个概念。
年轻时的美好体验会在记忆中不断升值,给你带来持续的快乐。
若想如此,我们就不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要主动规划生活。
他给出了一个「时间桶」的方法——
从20多岁开始,把人生分成了5个年龄段,把你想体验的项目放在不同的桶里。
比如,爬珠峰、蹦迪、特种兵旅行这些要求高体力、高精力的活动,显然适合放在年轻的「桶」里;
而喝茶、钓鱼这些相对静态的活动,就可以放在年龄大一点的「桶」里。
原因二:钱有保质期
金钱的效用,会随着年龄下降。
就像食物有保质期一样,钱也有它的「最佳使用时间」。
你20岁时,1000块钱能带给你的快乐,到了50岁,可能需要10000块。
年轻时,这1000块可以让你和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爬山、熬夜畅聊、看日出不在话下;
到了50岁,旅行一次,得装备周全,为了身体,住宿、饮食各方面都得挑一挑,有些体验甚至就只能看看了。
很多时候,我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取决于健康,金钱的效用之所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很大程上是健康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下降。
图:不同健康状态基础上的体验的能力
图表上的横轴代表你的年龄,竖轴代表你享受金钱可以买到的生活体验的能力。
从20多岁开始,尽管我们的财富在不断增长,但健康状况、享受金钱的能力却在逐渐下滑。
我开始工作后,已经深有体会了,不得不把锻炼提上日程,也对「趁早体验」这事儿,有了紧迫感。
如果我们想在任何年龄都获得最好的生活体验,那就要平衡好生活中的三大要素:健康、金钱和时间。
年轻时有健康和时间,但可能缺钱;
中年时有钱,但时间有限;
老年时有钱有时间,但健康跟不上了。
平衡生活,就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资源交换稀缺的资源。
中年人可以花钱来换取时间,比如工作外包;
老年人花钱来改善他们的健康,比如吃保健品、请人护理等等。
04 老了生病怎么办?
看到这里,我想你可能和我有一样的问题:「如果我把钱都花了,老了生病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现实,帕金斯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与其攒一大笔钱等着生病,不如趁年轻时注重保养身体。防病比治病更经济,也更有效。
第二,用保险来应对老年的刚需医疗开支,而不是一味存钱。
比如考虑长期护理险来应对高额护理费用、考虑年金险来应对长寿风险。
这样既能保障基本需求,又不会把大量资金长期锁定。
还有一个沉重的事实是——
如果你真的不幸患了重大疾病,其实大部分人根本存不下足够应对重大疾病的钱。
与其为了这个小概率事件牺牲确定的当下幸福,不如把保障交给专业的保险,把生活还给自己。
当然,考虑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完全不储蓄也不现实。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先建立基础安全网(应急金+基础保险),然后在剩余资金中给体验分配一个合理比例。
05 不给孩子留遗产?
另一个很多人都担心的问题是:「把钱都花光了,难道不给孩子留遗产吗?」
当然要留,但不是作为遗产给孩子。
帕金斯在书中说:「我希望在能对他们生活产生最大影响的时候,把钱给我的孩子。」
因为等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的孩子也老了。
一个30岁的年轻人拿到30万块,可以用来付房子首付,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等他60岁再拿到这30万块,可能只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个数字。
帕金斯曾在推特上调查过,大部分人认为给孩子钱的最佳时机是他们26-35岁之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给还没到25岁的女儿建立了教育储蓄计划和信托基金,给29岁的继子提供了买房资金。
雪中送炭,总是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06 钱够用就好,生活要趁早
表面上看,这本书是在鼓励我们花钱,及时行乐。
但我觉得更多的是在提醒我们:重新思考金钱与人生的关系。
钱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如果我们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赚钱上,忽略了赚钱的初衷——过更好的生活,那就本末倒置了。
当然,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储蓄的重要性、能提供的安全感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
现在的我,也在试着寻找适合自己的比例,既丰富人生体验,也不耽误必要的存钱。
而且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体验其实成本很低,甚至是免费的。
如果你也认同,不如这个周末就给自己安排一份新体验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