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钱立华、方琦(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生物多样性金融
当前,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可持续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对生物多样性金融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
生物多样性金融日益受到重视的背后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退化危机日益紧迫,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资金缺口与配置失衡双重挑战,急需调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从金融机构视角来看,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相关风险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来源,部分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已开始将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纳入评估甚至监管范畴;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相关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强化,并且外部ESG评级体系也纷纷纳入生物多样性因素。总体来看,内外部影响的日益深化敦促着金融机构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发展。
当前,生物多样性金融三大领域均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在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性、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与管理方面,TNFD提出的LEAP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识别、评估和管理自然相关风险的系统性框架和工具支持,已被广泛采用;二是在资金支持方面,IFC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和ICMA推出的自然相关可持续债券指南,为金融机构筛选合格项目、设计相关金融产品提供了依据;三是在信息披露和目标设定方面,TNFD在“治理、战略、风险和影响管理、指标和目标”四支柱下提出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建议,此外,其他国内外主流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也都纳入了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要求。科学目标网络(SBTN)则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设置自然相关的基于科学的目标(SBTs)提供了指南。中国从全国、到地方政府、再到金融机构也均在三大领域积极实践探索。
当前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仍面临着标准、数据、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差距与挑战,展望未来,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一是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并与全球生物多样性行动框架对齐;二是生物多样性创新融资工具将逐步兴起,包括自然相关可持续发展债券和可持续挂钩债券、生物多样性信用融资工具等;三是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风险与机遇的评估与管理将持续深化;四是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趋向标准化;五是科技创新与应用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将日益提升。
一、概念:生物多样性与自然
“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1968年,美国生物学家和保护学家雷蒙德·达斯曼在其著作《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中,首次将生物学(Biology)与多样性(Diversity)结合,提出“生物多样性”术语的核心思想,强调保护自然区域及其丰富生命形式的重要性 (Fitter, 1968)。1985年,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自然保护刊物上提出Biological Diversity一词,次年他主编会议论文集《生物多样性》(1988年出版),推动这一概念在科学界广泛确立(香港城市大学, 202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赋予生物多样性国际法律效力的权威定义(UNEP, 1992):“各种来源的生物体之间的多变性,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的生态复合体,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多样性。”此后,该定义因其全面性成为全球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标准。2021年,中国国务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结合本土实践,提出侧重生态过程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
衡量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由于生物过程具有高度动态性,任何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评估都必须结合时空维度进行考量(Leclère et al., 2020)。生物多样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如物种形成速率、种群周期)极为复杂,其作用时间尺度跨度巨大,可从细胞分裂的数分钟或小时,直至某些单株树木寿命的千年之久。同时,任何物种的地理分布都受限制,皆有其“分布范围”,最高可达全球分布。空间亦与时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物种的实际分布。例如,当地质活动或人类活动形成新的水体,将原有种群分隔成两个孤立群体时,便可能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后形成独立的新物种。因此,“生物多样性”可视为地球生命多样性的集合性总称,衡量其变化则需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内,对明确界定的生物学单位(如物种数量)进行统计或估算,再与参照水平对比以评估变化(NGFS&INSPIRE, 2022)。
“自然”的概念本身很难被定义,其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背景。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概念框架内,自然被定义为自然界,强调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E. S. Brondizio, 2019)。在自然科学背景下,自然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化、生物圈、人类共同的进化遗产和生物文化多样性等类。在经济学背景下,自然包括生物自然资源、自然资本和自然资产等类别。在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概念框架内,自然包含地球上的生物(生命体)和非生物(非生命体),涵盖生物多样性和气候(NGFS&INSPIRE, 2022)。
总结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以“生物”为基础,而自然则包含生物和非生物,二者紧密关联。IPBES明确指出,在自然科学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E. S. Brondizio, 2019)。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强调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特征,赋予生态系统生产力、复原力与适应力,可以类比为一个经济体繁荣所需要的人才多样性(TNFD, 2024);NGFS则将自然视为涵盖生物多样性的整体(NGFS&INSPIRE, 2022)。由此可见,当前主流观点均将生物多样性视为自然的关键组成部分,自然可以被理解为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一套资产,而生物多样性状况则决定了自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
当前,部分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通常会将“自然”、“生物多样性”两个概念混用,二者虽然概念本质并不相同,但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影响机制同根同源,无论是从保护修复角度还是风险角度,通常二者都不可分割,并且越来越多的使用“自然”的概念指代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在内的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相关风险和机遇。
二、为何生物多样性金融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如《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所强调(UNEP, 2022a),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健康的地球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它赋予我们食物、药物、能源、清洁空气与水源等,帮助人类缓冲自然灾害,滋养文化灵感,支撑着地球所有生命系统的平衡与韧性。
然而,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破坏着这一生命基石,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迫在眉睫。IPBES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2019)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改变土地和海洋用途以及直接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两项占全球生态系统衰退因素的的50 %以上(E. S. Brondizio, 2019)。此外,环境污染、入侵物种的扩散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协同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并对全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最新《全球风险报告2025》,生物多样性丧失在未来十年内将跃升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来源。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与配置失衡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的资金缺口压力。保尔森基金会、康奈尔大学阿特金森中心及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20年联合发布报告《为自然融资:缩小全球生物多样性融资缺口》,首次系统性量化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提出年均7110亿美元缺口的基准结论(Deutz, 2020)。该结论被《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在多个官方文件中参考引用,《昆蒙框架》长期目标D明确提出“逐步缩小每年70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并使资金流动与昆蒙框架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保持一致”;基于此,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缔约方进一步制定了资源调动的量化目标(IFC, 2023b)。
据保尔森基金会等机构的估计,截至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均资金需求达 7220~9670 亿美元,而当前实际投入仅为1240~1430 亿美元/年,形成 5980~8240 亿美元/年的资金缺口,平均缺口达 7110 亿美元/年。在现有资金中,公共财政承担80-85 %,凸显单一依赖政府资金的不可持续性(Deutz, 2020)。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庞大的资金缺口需要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除资金缺口外,在自然保护领域还存在系统性资金错配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指出,各国政府每年至少会拨款1.8万亿美元,用于对环境有害的补贴。这1.8万亿美元又会通过政策信号效应导致额外5万亿美元私人资金流向化石燃料、商业捕鱼和工业式农业等破坏型行业,导致全球近7 %的投资持续侵蚀自然生态系统(UNEP, 2024)。由此,《昆蒙框架》提出了“减法”与“加法”并重的资金再配置机制:一方面通过逐步消除、改革每年5000亿美元的有害补贴,切断破坏性行为的资金供给链;另一方面到2030年,每年动员至少2000亿美元保护资金,且该资金必须从公共、私人、国内和国际等所有来源筹集。
综上,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关键效能在于通过政策杠杆激活私人资本再配置。当决策者聚焦自然保护导向,不仅能直接有助于填补资金缺口,还能引导原流向破坏性行业的资本转向生态修复。
2.2 金融机构视角:内外部影响日益深化
2.2.1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相关风险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来源
事实上,早期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中已纳入生物多样性因素,在实践中更多侧重于监管合规及诉讼风险。国际金融公司(IFC)2012年起实施的绩效标准和赤道原则早已在其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绩效标准中加入对生物多样性因素的考量。但在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监管合规与诉讼风险,2016年的云南绿孔雀案是一个典型案例。然而,这种认知导致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环境风险管理呈现被动应对特征,即仅关注是否违反当地环保法规,而未将生物多样性破坏可能引发的资产贬值、抵押物减值、贷款违约等实质金融风险纳入核心风险评估体系。
当前,金融系统对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对生物多样性/自然相关风险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影响与传导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金融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重视程度已逐步与气候风险并列。有国际组织指出,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相关议题不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而是与气候变化并列的核心战略风险管理问题(TNFD, 2023b)。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意识到自然的退化以及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的行动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后果,近年来,NGFS基于过去在气候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基础,朝着更广泛的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评估领域积极开展工作。2023年以来,NGFS已陆续发布《NGFS关于评估自然相关经济金融风险的情景设定的建议》(2023年12月)(NGFS, 2023b)、《自然相关金融风险:指导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行动的概念框架》(2023年9月首次发布,2024年2月发布更新版)等报告(NGFS, 2020, 2023a),指导央行与监管机构评估与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相关金融风险。
与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类似,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通过多种风险渠道威胁金融稳定。当前,大部分组织趋向于采用自然相关风险的概念来指代包括生物多样性风险在内的自然退化风险,后文对二者不作区分。
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相关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起点是人为或非人为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IPBES指出,生物多样性丧失主要由五大直接驱动因素导致(E. S. Brondizio, 2019)。按全球影响从大到小排序,它们分别是:土地利用和海洋利用变化;自然资源直接开发;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这种重要性排序可能因特定生态系统和地点而异,例如海洋主要因鱼类和海产品的直接开发而改变;而岛屿往往比大陆地区更容易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
这些驱动因素通过削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发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并向金融系统传导。目前,各机构对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的分类并不统一,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分析框架内,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包括转型风险、物理风险、诉讼风险、系统风险(WWF, 2020);TNFD则将自然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系统风险三种(TNFD, 2023b);NGFS将自然相关风险划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类,并认为诉讼风险是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子集(NGFS, 2023a)。本文采用NGFS的分类,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带来的直接的物理风险和应对生物多样性转型带来的转型风险,以及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向金融风险的传导路径。
(1)物理风险:生态退化直接冲击资产价值
物理风险是指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通过削弱其提供的、经济赖以运行的关键服务,直接导致依赖这些服务的行业遭受生产力下降、资产损毁等损失,进而引发相关企业贷款违约、抵押品贬值、保险赔付激增,最终传导给持有其资产或债权的金融机构,造成资产减值、信用损失等金融风险。据估算,全球超过50 %的GDP高度依赖自然资本(UNEP, 2022b),凸显了这种风险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持有相关资产或债权的金融机构,因实体经济活动衰退直接承受资产减值与信用损失,构成生物多样性物理风险的典型表现。
(2)转型风险:政策法规与市场偏好突变引发资产搁浅
转型风险指是指由于经济行为者与旨在保护或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或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的行动不一致而给组织带来的风险。例如监管和政策、法律先例、技术更新、投资者情绪和消费者偏好等变化,都可能增加企业合规与运营成本,导致部分金融资产减值或坏账率上升,从而引发转型风险(Hadji-Lazaro et al., 2024; Hudson, 2024)。转型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声誉风险、责任风险。其中,政策法规变革通过强制合规成本推高转型风险,迫使企业承担结构性调整压力。例如,荷兰央行研究发现,荷兰金融体系对保护区扩张、氮排放限制等政策高度敏感,相关行业贷款违约概率明显上升(NGFS&INSPIRE, 2021)。技术迭代、消费偏好转变等也是触发转型风险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对高生态足迹企业的多重挤压,提高其资产搁浅与债务违约概率,最终转化为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敞口。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类结构性调整也可能引发特定区域或产业的经济波动,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资本流动方向甚至国家财政稳定性。
此外,金融机构通过其部分投资和贷款活动间接促进了驱动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五大因素的形成,反过来又进一步助推了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提升,即金融机构既是风险的承受者,又是风险的间接推动者。
2.2.2 金融监管部门日益重视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
一方面,国际金融组织逐步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稳定性监测范围,对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出相应建议。2024年,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对自然相关风险提供了全面的建议框架,主要围绕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披露及国际协作等方面展开(FSB, 2024)。FSB鼓励监管部门加速明确监管数据需求,推进标准化监管报告要求;推动监管部门完善对自然相关风险跨部门、跨边境传导渠道的理解,将其纳入监管风险评估和政策制定中,以评估和应对自然相关风险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广泛影响;强调企业层面披露自然相关风险的重要性,鼓励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将自然相关风险纳入更广泛的可持续性披露中,提高披露的质量和范围。2022年3月25日,NGFS和国际可持续金融政策研究与交流网络(INSPIRE)成立的联合研究组发布了一篇名为《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对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重大风险,并对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对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提供了建议,聚焦意识与政策引领、能力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示范项目支持、强化披露框架、开发关键指标与数据库、建立绿色和棕色经济活动的分类体系、弥补自然风险分析缺口等重点方向(NGFS&INSPIRE, 2022)。
另一方面,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开始着手开展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相关金融风险与影响评估。欧央行(ECB)、荷兰央行(DNB)、法国央行(BDF)均对所管辖地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生物多样性或自然相关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得出部分资产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的结论:
●2023年,欧央行(ECB)公布了对欧元区企业和银行的自然相关风险评估结果。结果显示欧洲经济高度依赖生态系统服务,其中约72% 的公司(约300万家)高度依赖至少一项生态系统服务,欧元区银行的对公贷款中,近75%发放给了高度依赖至少一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司。2025年6月,在欧央行发布的第三份气候相关财务披露报告中,新增了一项评估自然退化相关行业风险敞口的指标,体现了ECB如何将自然风险纳入其金融和货币政策框架。结果显示,欧元体系约30%的公司债券持仓集中在三个高风险行业,即公用事业、食品和房地产。欧央行的自有基金投资组合与员工养老基金存在不同风险敞口,其中风险敞口最大的是与自然敏感行业挂钩的股票型ETF,风险敞口达到40%。
●2022年,法国央行(BDF)发布《气候多样性丧失与金融稳定》报告以评估法国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组合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性,以及所资助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机构持有证券价值的42%由高度或极度依赖于至少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企业发行(Svartzman, 2023)。
●2020年,荷兰央行(DNB)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报告《Indebted to nature》,对荷兰金融机构所面临生物多样性相关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声誉风险展开评估,研究发现,DNB审查的14000亿欧元投资中有36%资金资助的公司活动涉及生态系统服务(DNB, 2020)。
基于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相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与评估,部分地区的金融监管部门已逐步开始将其纳入监管框架。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NM)已出台监管建议,要求金融机构将可持续性要素(含自然相关风险)纳入跨行业融资与投资决策。具体包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专项指引、毁林风险管理规范、水资源风险及污染治理操作细则。此外,BNM还与UNDP及世界银行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马来西亚金融机构的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评估指南。巴西央行(BCB)要求银行将社会和环境风险(含自然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并将环境要求与农村信贷挂钩,规定农民需提交土地坐标及农村环境登记证明方可获得信贷,银行需遵循这些整合了环境保护与审慎标准的要求,形成可执行的风险管理机制。菲律宾央行(BSP)强制要求银行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纳入内部资本充足性评估流程,通过系统性评估确保银行充分识别和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在内的自然相关风险。此外,BSP还开展了针对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压力测试,引导银行提前评估此类风险对自身的影响(UNEP&WWF, 2024)。
2.2.3 生物多样性相关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强化
基于对生物多样性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日益深入,生物多样性逐步成为继气候之后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又一重点关注议题。《昆蒙框架》目标15鼓励金融机构“定期监测、评估和透明地披露其生物多样性风险、依赖程度和影响,包括对所有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及其运营、供应链和价值链和投资组合的要求”。2021年,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正式成立,TNFD是一个由市场为主导、以科学为基础、受到政府支持的全球性倡议,目标是为各类规模的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和披露框架的建议,以识别、评估、管理并在合适的情况下披露自然相关问题。TNFD充分借鉴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方法和建议,与TCFD和ISSB的语言和结构保持一致。2023年9月,TNFD正式发布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建议》报告,提出了在“治理、战略、风险和影响管理、指标和目标”四支柱下的14条具体披露建议。2021 年,TNFD 被纳入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也反映出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域对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自然相关信息披露的重视。此外,现有的主流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也日益重视生物多样性议题的披露: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2024年2月更新发布了生物多样性议题标准《GRI 101 生物多样性》;
●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理事会(ISSB)在首批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仅包括气候一项主题性准则)发布之后,目前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披露准则的研究项目;
●欧盟在2023年7月发布的首批欧洲可持续报告标准(ESRS)中即包括生物多样性主题标准《E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中国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在2024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也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列为21项披露议题之一。
2.2.4 外部评级要求与市场偏好转变
一是ESG评级机构要求。主流ESG评级体系对金融机构环境维度的评估日益重视并明确纳入生物多样性因素,例如明晟(MSCI)、富时罗素(FTSE Russell)、S&P Global CSA等机构已将生物多样性引入其ESG评级体系中。
具体而言,MSCI主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这一关键议题关注企业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表现,评估企业在相关风险方面的暴露程度与管理情况。还可帮助投资者识别在健康森林、森林砍伐前沿或物种丰富地区等生物多样性高度相关区域拥有实物资产的公司(Wire, 2022),以评估其潜在风险。对于金融机构,评估重点在于其投融资组合的环境足迹,特别是对始森林、湿地、保护区等高生物多样性价值区域相关项目的融资活动、对濒危物种栖息地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融资,以及是否涉及严重的毁林风险。同时,MSCI在争议事件的识别中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使用视为指标之一,当企业出现相关争议事件时,MSCI会将其纳入评估,并酌情调整最终的评级分数(MSCI, 2024)。
FTSE Russell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其评价体系E(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并在议题下设立相应的指标使企业进行回应(Russell, 2024)。S&P Global CSA于2021年在原有企业生物多样性承诺、风险暴露评估框架基础上,增设“零毁林承诺”专项评估项,在2022年将生物多样性议题覆盖范围扩大至32个行业,要求业务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直接/间接影响的行业,以及供应链涉及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行业强制披露管理实践。因此,要获得领先的ESG评级,金融机构必须主动识别、评估、管理并披露其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和风险,若在这些方面管理不善或风险敞口过大,将直接导致其环境维度得分下降,进而影响整体ESG评级(S.P.Global, 2000)。
二是市场期望也推动金融机构积极行动。投资者、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愈发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全球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 3.091万亿美元,UN PRI签署机构管理资产超128.4万亿美元,生物多样性主题产品占比显著提升,金融机构的声誉资本直接转化为融资成本优势(张博辉等, 2025)。同时,消费者偏好逐渐向“生态友好型”金融服务转移,这一趋势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差异化竞争的契机,这种消费倾向也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相关特色产品。
三、生物多样性金融三大领域进展
基于对生物多样性金融重要性日益提升的共识,国际各方相关研究与实践日益丰富,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性、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与管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金融相关信息披露。
3.1 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和依赖、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与管理
影响和依赖、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与管理是生物多样性金融的重点内容与四大核心要素:“影响”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依赖”指企业或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程度;“风险”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因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而面临的潜在威胁;“机遇”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正面影响或缓解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包括商业绩效相关机遇、可持续发展绩效相关机遇。
其中,风险是金融系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起点与核心,而为了评估企业或金融机构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风险和机遇,必须要首先评估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依赖性。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通过投资组合间接依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服务流;影响则体现为人类活动的五类压力驱动因子通过实体企业传导生态扰动。同时,监管机构通过政策工具与市场约束将生物多样性风险内部化为金融机构成本。最终,金融机构可通过捕捉商业绩效机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机遇,实现风险对冲与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3.1.1 评估与管理工具
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提出的LEAP方法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自然相关问题(包括自然相关影响与依赖、风险与机遇的识别、评估和管理)提供了一套综合框架,目前已被众多机构采用(TNFD, 2023a)。
LEAP方法包括四个评估阶段:定位与大自然的连接点(Location,L);评价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影响(evaluation,E);评估与自然相关的风险和机遇(Access,A);准备应对和报告中大自然相关问题,并与TNFD推荐的披露要求保持一致(Prepare,P)。其中,定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组织需通过定位过程,识别其运营及价值链中具有较高自然价值的优先区域,以避免在评估自然风险和机遇时,因忽视不同地区、相同领域间的价值差异而产生漏洞;其次,组织需对直接运营、上下游价值链中对自然的关键影响和依赖进行评估,可以借助ENCORE等行业层面重要性评估工具;同时,组织可借助系列风险筛查工具,基于地理位置、行业类别和资产信息等维度对自然相关的物理和转型风险机遇进行评估,并考虑公司的运营对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完成上述评估后,组织应能清晰展示其基于评估结果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战略调整及资源分配决策。管理层需根据识别出的风险与机遇,设定明确目标,并定义和衡量公司在管理自然依赖、影响、风险及机遇方面的绩效表现。
TNFD的LEAP框架各阶段的有效实施高度依赖配套工具支持。TNFD官方提供了与LEAP方法保持一致的数据工具的动态列表,可按LEAP阶段、行业应用等功能搜索目录[1]。其中,ENCORE、IBAT等标准化工具已成为实现LEAP从理论架构向实践转化的重要载体。
① ENCORE(Exploring Natural Capital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Exposure)
ENCORE[2]是一款由Global Canopy、UNEP FI及UNEP-WCMC联合开发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工具,其核心功能是阐明经济活动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及影响路径。该工具的输出结果包含依赖度评级,分析结果可应用于银行、投资者、(再)保险公司及非金融企业的风险与机遇重要性评估,便于使用者快速掌握各类经济活动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风险排序。
②WWF-BRF(Biodiversity Risk Filter)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推出的生物多样性风险过滤器(BRF)[3]用以支持公司和金融机构识别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从而开展有效管理。其数据库目前已覆盖所有行业(分为26个行业)和全球所有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BRF由信息、探索、评估、行动四个模块构成,在风险初筛与优先排序、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层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WWF还发布了专项技术指南以帮助用户了解BRF如何支持LEAP的实施(WWF, 2024)。
③ IBAT(Integrated Biodiversity Assessment Tool)
IBAT[4]由BirdLife International、IUCN、UNEP - WCMC等合作建立,提供多种服务。可评估项目地点、供应链和投资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绩效标准6和世界银行ESS6确定关键栖息地;通过将数据集成到 TNFD、CSRD和GRI等披露框架中,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监管合规计划进行检查与简化;此外,该平台可匹配敏感区域,生成多种类型的报告与可视化生物多样性足迹供参考。其STAR报告可显示感兴趣区域内物种威胁缓解和恢复得分地图、全球STAR得分地图等,有助于识别积极的生物多样性行动机会、进行目标设定以及筛选投资机会或风险。
3.1.2 实践应用
国内外采纳TNFD建议的部分企业已依据LEAP方法进行了自然相关影响和依赖、风险和机遇的评估与披露。
(1)案例1: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E)
德国商业银行2023年4月正式采纳TNFD建议,并在2024报告年度,根据TNFD和TCFD标准发布了首份独立的自然与气候报告。根据该报告中的披露,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风险已全面纳入德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战略体系。
在依赖性与风险评估方面,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德国商业银行采用ENCORE和WWF-BRF工具开展了投资组合的专项生物多样性风险定量分析,该分析涵盖客户所在行业的直接影响与依赖关系,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流程(ICAAP)。其中,生物多样性相关信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德国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中:
●物理风险:36.5%因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被评估为较高风险,37.7%为中等风险,25.8%为较低风险。能源供应、建筑业、化学制品制造等行业风险尤为突出。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供水和水流调节)具有特殊相关性,因为投资组合对这些服务存在显著依赖性。
●转型风险:30.5%被评估为较高风险,38.5%为中等风险,31%为较低风险。电力供应、汽车及汽车发动机制造、批发贸易等行业转型风险尤为显著。
此外,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德国商业银行还基于TNFD的两种情景叙述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定性情景分析。为聚焦投资组合的定性分析,德国商业银行选取“水资源”作为风险驱动因子、“能源行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在两种情景下,投资组合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总体仅出现轻微波动。
在影响评估方面,德国商业银行系统分析了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的负面影响。德国商业银行分析了当前信贷投资组合中各行业对污染、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外来入侵物种引入这四大生物多样性丧失直接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分析结果显示,42%的投资组合具有高影响度,24%呈现中等影响度,34%属于较低影响度。其中,农业、林业和矿业等领域虽表现出高依赖性与高影响特征,但在投资组合中占比较小;而能源供应与制造业不仅在德国商业银行头组合中占比较高,同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更为显著。这些分析结果为德国商业银行制定行动领域与战略优先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望未来,德国商业银行计划从2025报告年度起,把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重要性评估范围扩展至上下游价值链。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确定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及风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标准化指标的缺失,因此德国商业银行计划进一步提升ESG数据、地理位置数据及供应链数据的质量与数量,以改进风险与影响分析。此外,德国商业银行正积极参与各类工作组和协会,例如金融机构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会(VfU)、生物多样性——优秀企业倡议(BiGC)等,这些合作旨在通过引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方法,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量化评估。
(2)案例2: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
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乳业”)于2024年4月发布了蒙牛乳业首份《自然相关信息披露报告》。蒙牛乳业基于TNFD的LEAP方法论,系统性开展自然相关风险管理。在定位阶段,公司运用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BIA)和综合生物多样性评估工具(IBAT),对全球68家工厂及近90座参控股牧场进行空间分析,识别出38家工厂位于濒危物种或自然保护区10公里范围内,如武汉工厂周边存在极危物种,并绘制高风险流域地图,其中,黄河、辽河等流域工厂面临水资源压力;在评价阶段,蒙牛乳业通过ENCORE数据库量化关键自然依赖,同时分析棕榈油、原纸等大宗商品的毁林风险;评估阶段采用“三道防线”体系分级风险,分为政策趋严导致牧场迁移等重大风险、极端天气引发供应链中断等较大风险及一般风险,并运用环保风险地图、LEC污染源评价法等工具,识别出粪便、医疗废弃物等12类牧场污染源及63家工厂的水风险热点。
基于评估结果,蒙牛乳业在准备阶段制定分层级应对策略:严格牧场准入制度,禁止在禁养区运营以实现风险规避;推广分布式光伏,采购100%“零毁林”大豆,在供应链实现转型;投资治理乌兰布和沙漠,将荒漠转化为有机牧场,提升生物多样性指数,致力于生态修复过程;目标管理上,蒙牛乳业设定量化KPI并纳入高管考核。蒙牛乳业的实践框架凸显其将自然风险转化为战略机遇的核心路径,为乳业提供可复制的生物多样性管理范式。
3.2 资金支持
3.2.1 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
(1)IFC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
国际金融公司(IFC)2022年首次发布并于2023年更新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是全球首个聚焦引导私营资金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实用指南,是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重要标准体系,为各类机构识别、筛选和管理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金融项目提供关键标准(IFC, 2023a)。该指南以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GBP)、《绿色贷款原则》(GLP)为基础,通过规范资金用途、项目评估、资金管理和影响披露等环节,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的领域,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该框架遵循“四个核心要素”框架:募集资金用途、项目遴选、募集资金管理、影响力报告。其中,募集资金用途明确要求资金必须投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生态系统修复、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等,禁止将资金用于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的活动;项目遴选阶段需建立严格的项目评估标准,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效益可持续性、社区协同发展等维度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入选项目符合国际公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如《昆蒙框架》相关目标;募集资金管理要求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或专项追踪,定期披露资金使用进度,确保资金按约定用途投放,避免挪用或闲置,同时通过独立审计等方式增强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影响力报告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物种数量变化、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程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并向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公开报告项目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实现影响力的可测量、可验证和可追溯。
IFC将生物多样性金融投资项目与活动划分为三类,覆盖不同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
首先是寻求产生生物多样性共同惠益的投资活动。这类投资以主营业务发展为基础,在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涵盖生产性用地/农业、淡水/海洋可持续生产、废弃物和塑料管理、林业与种植业、旅游业/生态旅游服务以及其他投资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农业领域,采用生态友好型种植技术,在保障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间接促进农田周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在旅游业方面,通过生态旅游服务的开发,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其二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或恢复为主要目标的投资。此类投资聚焦于直接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如保护性土地使用/陆地栖息地保护、淡水与海洋栖息地的保护等。例如,对热带雨林保护区的投资,通过加强巡护防控非法砍伐、开展生态监测等措施,直接保护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对淡水湖泊栖息地的保护投资,有助于维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其三为投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这类项目通过保护、加强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来应对环境挑战,同时产生生物多样性效益。例如,通过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来增强海岸带防洪能力,既利用自然力量降低灾害风险,又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在城市中建设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绿地,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2)ICMA自然相关可持续债券指南
2025年6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ICMA)发布《自然相关可持续债券指南》(Sustainable Bonds for Nature:A Practitioner’s Guide),旨在为市场提供自然主题可持续债券发行及评估指引(ICMA, 2025)。
该指南适用于作为绿色债券或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的收益用途类债券(UoP),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自然相关项目。因此,该指南是一份额外的主题指南,自然主题债券仍然需要遵循绿色债券原则(GBP)四大核心要素:资金用途、项目评估和筛选流程、资金管理、报告(信息披露)。此外,该指南也指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也可以成为激励发行人实现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改进的工具,发行人可以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纳入自然相关关键绩效指标(KPIs),使发行人展现其对《昆蒙框架》目标的承诺。
该指南可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主题债券可融资的项目类型。指南明确自然相关项目的四大领域:1)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修复与保护;2)减少导致自然损失一个或多个直接驱动因素的经济活动转型,五大直接驱动因素分别为土地利用与海洋利用变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污染、外来入侵物种蔓延以及气候变化;3)跨经济部门整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4)实施支持前述三类项目的倡议/政策、工具和活动。
自然主题债券可以视为绿色债券的一个子品种,上述四大领域项目可以涉及《绿色债券原则》(GBP)下的所有绿色项目类别,因此,对于符合GBP且资金专门用于自然相关项目的绿色债券,可使用“自然债券”(Nature Bond)的二级名称。此外,该指南还提供了一份指示性清单,列明了GBP绿色项目类别中的自然相关项目类型,并与联合国《昆蒙框架》(GBF)目标进行了映射,帮助参与者快速识别可投项目领域。
3.2.2 实践案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已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其中较为受关注的是金融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NbS因其系统性、长期性、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能协同应对多项社会挑战等优势,在较短时间内逐渐获得了大部分国家、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全球危机等一系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21)、欧盟(Directorate-general-RTD, 2015)、联合国环境署(UNEP, 2022c)等组织均赋予NbS不同定义,将其纳入重点推进工作,融入其生态领域的政策框架。2020年,IUCN提出了其NbS全球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指南,确立了8项基本准则和28项指标,使全球不同区域在同一标准框架下实施NbS提供了基本规范,相关实践案例不断涌现(IUCN, 2021)。
UNEP预计,要实现三个里约公约设定的目标,流向NbS的资金必须比目前的水平增加近两倍,到2030年达到每年5420亿美元。为了实现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吸引私人资本参与NbS,各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如塞舌尔海洋保护项目、哥斯达黎加环境服务项目等经典案例,其利用保险、信贷、基金、专项财政资金和信用交易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和市场化的持续发展。
3.3 信息披露与目标设定
3.3.1 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要求
当前,生物多样性逐步成为继气候之后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又一重点关注议题。2021年成立的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已发布《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建议》,其他国内外主流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也已纳入生物多样性议题,如GRI、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中国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等。
(1)TNFD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建议
2021年,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正式成立,TNFD是一个由市场为主导、以科学为基础、受到政府支持的全球性倡议,目标是为各类规模的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和披露框架的建议,以识别、评估、管理并在合适的情况下披露自然相关问题。截至2025年8月,全球已有632家企业或组织承诺或已采纳TNFD建议。其中,中国大陆的企业或组织共9家,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共13家,中国台湾省共32家。
TNFD充分借鉴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方法和建议,与TCFD和ISSB的语言和结构保持一致。2023年9月,TNFD正式发布了《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的建议》报告,提出了在“治理、战略、风险和影响管理、指标和目标”四支柱下的14条具体披露建议。此外,TNFD建议包括六项一般要求,这些要求适用于建议披露下的所有四大支柱。这些要求是对ISSB的IFRS S1的一般要求和其他规定的补充。报告编制者需要应用这些要求,公开声明其使用与TNFD建议保持一致。六项一般要求如下:重要性的应用;披露范围;自然相关问题的位置;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披露的整合;考虑的时间范围;原住民、当地社区和受影响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识别和评估其组织与自然相关的问题。
TNFD的披露指标由“核心披露指标”和“额外披露指标”两部分构成。在披露框架的基础上,核心披露指标包括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核心全球披露指标”和8大行业的“核心行业披露指标”。除披露框架之外,TNFD还发布了一套其他指南,帮助企业识别、评估、管理和披露自然相关的问题(TNFD, 2025)。
针对金融行业披露要求,TNFD将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指标分为经营活动指标和金融资产指标两个类别。对于核心全球披露指标,金融机构需要披露具有实质性影响的经营活动指标,并可以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披露金融资产指标;对于核心行业披露指标,金融机构不需要披露经营活动指标,但需要披露与行业及地点有关的金融资产指标;对于额外披露指标,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披露具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指标和金融资产指标。具体包括:基于足迹方法的指标,例如生态系统足迹、生物多样性足迹;基于《欧盟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的重要不利影响指标;对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缺失生物多样性政策以及生物多样性负面事件的数量和比例。此外,TNFD工作组计划在2025年年底发布一份有关金融资产相关影响的信息披露报告,对额外信息披露指标做出补充。
(2)其他主流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披露要求
GRI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标准:在GRI标准框架下,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关键的环境议题,要求组织全面披露其运营和价值链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GRI 101: Biodiversity 2024》作为专门针对生物多样性的标准,明确规定了组织应报告的内容(TNFD&GRI, 2024)。根据该标准,组织需披露阻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政策、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管理、获取和惠益分享、确定生物多样性影响、具有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地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八项关键指标(GRI, 2024)。尽管GRI标准主要关注组织对经济、环境和人的影响,但GRI 101也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组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情况,特别是当其活动影响到所依赖的环境资产和生态系统服务时。通过这些披露要求,GRI旨在推动组织透明地报告其生物多样性相关表现,支持其管理负面影响、提升责任意识,并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欧盟ESRS框架下,生物多样性是作为环境维度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披露要求主要集中在《ESRS E4: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中(TNFD&EFRAG, 2024)。该标准要求企业全面评估、量化和报告其业务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依赖关系、相关风险与机遇,且需结合双重重要性原则(财务重要性与影响重要性)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与相关。ESRS要求企业在生物多样性议题下进行多层次、系统性的信息披露,TNFD的14项建议披露内容均在 ESRS 中有所涉及。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该《指引》于2024年5月1日开始实施,构建了以“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为核心的披露框架,第32条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具体的披露要求。具体而言,《指引》要求披露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应当披露报告期内的下列内容:
(一)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退出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设施处置等情况;(二)在生产经营场所周边和陆地、海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保护和恢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三)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栖息地保护恢复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四)在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获取与惠益分享、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效果;(五)为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等对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遗传资源等的影响和依赖,采取的行动与取得的效果。
总结来看,各披露框架对生物多样性相关披露的要求呈现以下共同特征:
1)建议披露核心内容趋同。多数标准中的建议披露框架均涵盖TNFD四项核心要素,包含治理、战略、企业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依赖、影响、风险与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等核心内容。
2)鼓励进行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在指标与目标部分,多数标准鼓励企业结合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并提供部分指标供企业参考。
3)采用减缓分级法。多数标准推荐采用减缓分级法(避免,减少,恢复,再生)提升企业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响应、管理及报告质量。从生物多样性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角度看,重点在避免、减少与恢复层面,即企业避免和减少自身业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较少涉及再生层面。
3.3.2 目标设定
企业与金融机构已明确认知到,维持惯常经营模式正在加速自然资本退化,商业范式的根本性转型势在必行,且需通过多层次、差异化的变革路径实现。当前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定义转型的具体行动方案与进程强度。基于科学的目标(Science-based Targets, SBTs)为该问题提供可量化、可验证的解决方案框架。
科学目标网络(SBTN)是由全球公域联盟(Global Commons Alliance)发起的国际倡议,旨在以科学为基础帮助私营部门、投资者和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减少商业和城市建设对全球陆地、海洋、淡水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致力于保护和修复关键生态系统。SBTN于2020年公开发布关于为自然界设置基于科学的目标(SBTs)的初步指南,为企业完善行动框架,提供决策指南(SBTN, 2020)。
企业需遵循标准化五步流程。扫描价值链对自然的依赖与影响热点;优先级确定即聚焦高敏感区域;制定科学目标;实施AR3T策略(避免开发敏感区→减少资源消耗→恢复退化地→再生生态功能→转变商业模式);披露进展,实时跟踪。
3.4 中国的实践进展
近年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金融机构均在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的三大领域积极探索。
中国2024年1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对生物多样性金融三大领域均有所部署,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推动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项目投融资决策。到2030 年,基本建成企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及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定期监测、评估和披露重点行业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依赖和影响。”“探索在绿色金融体系中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动员更多社会性资金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自然相关环境信息披露,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我国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支持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制定。
地方方面,一是积极构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制度框架。2021年11月,浙江省湖州市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2022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出台《金融支持百山祖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2024年9月,四川雅安发布《雅安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11月,安徽黄山市发布《黄山市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二是完善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成效评估等标准体系。如浙江省湖州市制定《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基地评价规范》等地方规范。浙江省衢州市选取采矿、水利、农林牧渔等21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风险的行业,研制出台全国首个《银行业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指南》。浙江省丽水市出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技术规范》,在全国率先建设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发布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地方规范,为金融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评估和监测提供支撑。三是通过政策激励、融资模式创新等方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如浙江省湖州市探索编制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投融资活动目录;将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绿色项目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体系,结合绿色贷款贴息、绿色担保补助等政策,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项目投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财政补贴+生态补偿+信贷支持”的混合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湿地碳汇贷、生物多样性保护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绿色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浙江省衢州市试点基于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投融资模式,着力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融资渠道。浙江省丽水市对国家公园园区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农户贷款优先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基于国家公园GEP核算,创新推出“GEP贷”“生态收益贷”等生态权益抵(质)押贷款模式。[5]四是推动生物多样性环境信息披露,如安徽省黄山市制定生物多样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框架,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纳入环境信息披露及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内容,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6]
金融机构方面,在COP15大会上多家中外银行签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行动方案》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一是积极构建生物多样性金融服务体系,如兴业银行于2022年发布《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通知》,是国内首家制定并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金融机构。通知中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该行经营活动及投融资活动,制定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建立并完善生态友好型授信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积极探索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缓释措施及压力测试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服务能力,开发并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能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等。[7]二是探索生物多样性金融风险管理,如工商银行湖州分行积极探索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纳入投融资决策体系,通过开发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方法学、整合风险管理流程、完善评估方法和数据图层等,提升投融资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监测和管理能力。[8]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如2024年8月,兴业银行昆明分行落地云南省内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及绿色能源发电量”双挂钩贷款,专项支持云南水投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生态修复项目建设;2024年9月,中信银行与中证指数联合编制“中证中信银行生物多样性优选信用债指数”正式上线,指数综合考量债券募集资金的生物多样性领域投向,以及发行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估两大因素,优选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上市的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债券样本,以反映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表现较好的信用债整体走势。[9]
四、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展展望
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与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并与全球框架对齐。在国际上,多项生物多样性金融指引发布,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保持一致。2023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布了了一项使资金流动符合《昆蒙框架》的高级别路线图,为金融领域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各国财政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公共开发银行、私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出了将《昆蒙框架》纳入其政策和决策过程的建议,提出了每个金融参与者可以采取的关键行动。2024年4月,生物多样性融资(FfB)基金会发布《使资金流动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保持一致:将雄心转化为实施》报告,为各国政府可以采取的使资金流动与GBF保持一致的关键行动提出建议,具体包括4项建议、13项行动以及具体的全球成功实施案例。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已于2024年3月启动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建设工作,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实际,制度符合国情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10]
生物多样性创新融资工具将逐步兴起。一是自然相关可持续发展债券和可持续挂钩债券,ICMA已于发布自然主题债券指南,其中也包括纳入自然相关KPIs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为自然主题可持续发展债券和SLB的发行提供了详细指引。二是生物多样性信用融资工具,《昆蒙框架》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信用纳入全球保护工具,生物多样性信用(自然信用)市场逐步受到市场关注,生物多样性信用已成为弥补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补充公共资金、调动私人资本的创新工具之一。尽管当前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但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生物多样性信用机制,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方法学与标准的的发展。
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风险与机遇的评估与管理将持续深化。当前金融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认识已日益深化,在TNFD等组织的推动下,也将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与风险的评估。然而当前仍然面临数据、方法和工具方面的挑战。在数据方面,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数据碎片化高且不透明,数据获取难度高;在方法方面,由于生物多样性涉及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涉及多样化指标体系,且系统关联复杂,难以构建单一的评估体系;在工具方面,由于生物多样性区域和行业异质性特征,现有工具的本地化应用仍面临挑战。当前,已有众多机构与组织在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方法和工具发展方面开展工作,未来随着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对生物多样性相关影响、依赖、风险与机遇的评估与管理也将进一步深化。此外,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工具也将成为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TNFD和NGFS都明确强调通过情景分析能够更好的理解自然相关经济和金融风险,并为相关情景设计发布了指引。
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趋向标准化。如前文所述,生物多样性逐步成为继气候之后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又一重点关注议题,当前国内外主流可持续信息披露框架都纳入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环境披露议题,并且都已经或计划进一步发布更详细的披露指南。TNFD的披露建议已经被多方认可,有望为全球一致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信息披露提供基础。
科技创新与应用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将日益提升。一是在弥合数据差距方面,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等,能够对物种分布、生态系统变化等进行大规模、实时动态监测;二是在风险和影响评估方面,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复杂和碎片化生物多样性信息与指标体系,量化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和影响,并进一步实现动态监控。
(感谢实习生赵晨羽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若冰, 刘洪, 田艳君. 金融支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国内外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 当代金融研究, 2025. 8(01), 84-94. doi:10.20092/j.cnki.ddjryj.2025.01.007.
2.张博辉等. 2024年度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2025年2月. https://hulianhutongshequ.cn/upload/tank/report/2025/202502/4/c5adbe5efba6476b85aced11c333e26f.pdf
3.Capitals Coalition. Natural Capital Protocol. 2016. https://capitalscoalition.org/capitals-approach/natural-capital-protocol/?fwp_filter_tabs=guide_supplement
4.CSIRO. The Natural Capital Handbook. 2023. https://www.csiro.au/-/media/Environment/Natural-Capital-Accounting/Natural-Capital-Handbook/NaturalCapitalAccountingHandbook_WEB.pdf
5.Deutz, A., Heal, G. M., Niu, R., Swanson, E., Townshend, T., Zhu, L., Delma,r A., Meghji, A., Sethi, S. A., & Tobinde la Puente J. Financing Nature: Closing the global biodiversity financing gap. The Paulson Institute, The Nature Conservancy, and the Cornell Atkinson 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 2020. https://www.paulson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20/10/FINANCING-NATURE_Full-Report_Final-with-endorsements_101420.pdf
6.Directorate-general-RTD. Towards an EU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y agenda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 re-naturing cities - final report of the horizon 2020 expert group. 2015. Brussels: EU. https://op.europa.eu/web/eu-law-and-publications/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fb117980-d5aa-46df-8edc-af367cddc202/language-en
7.DNB. Indebted to nature–Exploring biodiversity risks for the Dutch financial sector. 2020. De Nederlandsche Bank. https://www.dnb.nl/media/4c3fqawd/indebted-to-nature.pdf
8.E. S. Brondizio, J. S., S. Díaz, and H. T. Ngo (editors). IPBES: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PBE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 2019. 1148 pages.
9.Fitter, R. A 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 by Raymond F. Dasmann. Macmillan, New York, $5.95. Oryx, 1968. 9(6), 431-431. doi:10.1017/S0030605300007389
10.FSB. Stocktake on Nature-related Risks: 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 on financial risk 2024.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https://www.fsb.org/uploads/P180724.pdf
11.GRI. GRI 101: Biodiversity 2024. 2024. https://www.globalreporting.org/search/?query=GRI+101%3a+Biodiversity
12.Hadji-Lazaro, P., Salin, M., Svartzman, R., et al. Biodiversity los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s a new frontier for central banks: An exploration for Franc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24. 223, 108246. 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24.108246
13.Hudson, R. Biodiversity and risk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24. 2, 100009. https://doi.org/10.1016/j.josfa.2024.100009
14.ICMA. Sustainable Bonds for Nature: A Practitioner's Guide. 2025. https://www.icmagroup.org/assets/documents/Sustainable-finance/2025-updates/Sustainable-Bonds-for-Nature-A-Practitioners-Guide-June-2025.pdf
15.IFC. Biodiversity Finance Reference Guide. 2023a. https://www.ifc.org/content/dam/ifc/doc/mgrt/biodiversity-finance-reference-guide.pdf
16.IFC. Biodiversity Finance: Protect the Planet, Strengthen Livelihoods. 2023b. https://www.ifc.org/en/stories/2023/biodiversity-finance-interview-with-irina-likhachova
17.IUCN. Nature-based solutions to address global societal challenges. 2021. 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sites/library/files/documents/2016-036-Zh.pdf
18.Leclère, D., Obersteiner, M., Barrett, M., et al. Bending the curve of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 needs an integrated strategy. Nature, 2020. 585(7826), 551-556. doi:10.1038/s41586-020-2705-y
19.27. MSCI. ESG Ratings Methodology(MSCI ESG Research LLC). 2024. https://www.msci.com/documents/1296102/34424357/MSCI+ESG+Ratings+Methodology.pdf
20.Network, S. B. T. Materiality Screening Tool. 2024. https://amandahyman.shinyapps.io/MST_shiny/
21.NGFS. 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2020. https://www.ngfs.net/system/files/import/ngfs/medias/documents/overview_of_environmental_risk_analysis_by_financial_institutions.pdf
22.NGFS.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Risk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guide Action by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2023a. https://www.ngfs.net/system/files/import/ngfs/medias/documents/ngfs_conceptual-framework-on-nature-related-risks.pdf
23.NGFS, A Technical document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related scenarios[EB/OL], 2023b/09/13 [2025/08/18]. https://www.ngfs.net/en/press-release/ngfs-publishes-technical-document-providing-recommendations-development-nature-related-scenarios
24.NGFS&INSPIRE. Biodiversit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xploring the case for action. 2021. Updated on the 3rd of January 2025. https://www.ngfs.net/system/files/import/ngfs/medias/documents/biodiversity_and_financial_stability_exploring_the_case_for_action.pdf
25.NGFS&INSPIRE. Central banking and supervision in the biosphere: An agenda for action on biodiversity loss, financial risk and system stability, Final Report. 2022.
26.OEC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global biodiversity finance. 2020. OECD Environment Policy Paper, No. 47, OECD Publishing.
27.Power, S., Dunz, N., Gavryliuk, O. An Overview of Nature-Related Risks and Potential Policy Actions for Ministries of Finance. 2022. Washington, D.C. © Coalition of Finance Ministers for Climate Action.
28.Russell, F. FTSE Russell ESG Data Model Methodology. 2024. https://www.lseg.com.cn/content/dam/ftse-russell/en_us/documents/policy-documents/ftse-russell-esg-data-model-methodology.pdf
29.S. P. Global, , ESG CSA Methodology[EB/OL], 2000/ [2025/08/04]. https://www.spglobal.com/sustainable1/en/csa/methodology
30.SBTi.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t Zero Standard. 2025.
31.SBTN. SBTN Initial Guidance Executive Summary. 2020.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network.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SBTN-Initial-Guidance-Executive-Summary_Chinese.pdf
32.SBTN. Technical Guidance Step3 for Freshwater (v1). 2023.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network.org/wp-content/uploads/2023/05/Technical-Guidance-2023-Step3-Freshwater-v1.pdf
33.Svartzman, R., Espagne, E., Gauthey, J., Hadji-Lazaro, P., Salin, M., Allen, T., Berger, J., Calas, J., Godin, A., Vallier, A. A “Silent Spring” for the Financial System? Exploring Biodiversity Related Financial Risks in France. Banque de France working paper, 2023. 826.
34.TNFD. Guida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nature-related issues: the LEAP approach. 2023a.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3/08/Guidance_on_the_identification_and_assessment_of_nature-related_Issues_The_TNFD_LEAP_approach_V1.1_October2023.pdf?v=1698403116
35.TNFD.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 Recommendations. 2023b.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3/08/Recommendations-of-the-Taskforce-on-Natur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pdf?v=1734112245
36.TNFD. Sector guidance: Additional guidanc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v2.0). 2024.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4/06/TNFD-Additional-guidance-for-financial-Institutions_v2.0.pdf
37.TNFD. Additional guidanc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v2.0). 2025.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4/06/TNFD-Additional-guidance-for-financial-Institutions_v2.0.pdf?v=1728035523
38.TNFD&EFRAG. TNFD-ESRS Correspondence Mapping. 2024.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4/07/Correspondence-mapping-ESRS-and-TNFD.pdf?v=1721743967
39.TNFD&GRI. Interoperability mapping between the GRI Standards and the TNFD Disclosure Recommendations and metrics. 2024. https://tnfd.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4/07/TNFD_GRI_Accompanying_guide_Interoperability-mapping-1.pdf?v=1722332939
40.Tobin de la Puente, J. a. M., A.W. The Little Book of Investing in Nature. 2021. Oxford: Global Canopy.
41.UNDP. The 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 (BIOFIN). 2022. https://www.biofin.org/sites/default/files/content/knowledge_products/BIOFIN%20Brochure%20%282022%29_CN-web.pdf
42.UNEP,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EB/OL], 1992/08/18 [2025/08/04]. https://www.cbd.int/convention/text/
43.UNEP, DECISION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5/4. 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EB/OL], 2022a/12/09 [2025/07/24]. https://www.cbd.int/doc/decisions/cop-15/cop-15-dec-04-en.pdf
44.UNEP. The State of Finance for Nature in the G20 report. 2022b.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state-finance-nature-g20-report
45.UNEP. UN Environment Assembly 5 (UNEA 5.2) Resolutions. 2022c.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solutions-treaties-and-decisions/UN-Environment-Assembly-5-2
46.UNEP. Annual Report 2023.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4.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annual-report-2023
47.UNEP&WWF. Navigating Nature Related Regulations for Banks. 2024. https://wwfint.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unep-fi-wwf-navigating-nature-related-regulations-for-banks.pdf
48.WBCSD. Finance and built environment primer: Accelerating th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rough finance sector engagement. 2024. https://www.wbcsd.org/wp-content/uploads/2024/06/Finance-and-built-environment-primer-Accelerating-the-decarbonization-of-the-built-environment-through-finance-sector-engagement.pdf
49.Wire, B., MSCI to Launch Tools to Help Investors Assess Biodiversity, Deforestation Risk in Portfolios[EB/OL], 2022/12/14 [2025/08/05].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1214005343/en/MSCI-to-Launch-Tools-to-Help-Investors-Assess-Biodiversity-Deforestation-Risk-in-Portfolios
50.WWF. Nature is too big to fail - financial actors need to act swiftly. 2020. https://wwf.panda.org/wwf_news/?358290/Nature-is-too-big-to-fail
51.WWF. How the WWF Risk Filter Suite can support 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LEAP Approach. 2024. https://wwfint.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2024_technical-guidance_wwf-rfs_tnfd.pdf
注:
[1]具体列表请参考:https://tnfd.global/guidance/tools-catalogue/?_sft_align-leap=assess-material-risks-and-opportunities
[2]工具访问:https://www.encorenature.org/en
[3]工具访问:https://riskfilter.org/biodiversity/home
[4]工具访问:https://www.ibat-alliance.org/
[5]资料浙江:构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五维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EB/OL] 2025/6/20[2025/9/9] http://hangzhou.pbc.gov.cn/hangzhou/125264/5751961/index.html
[6]资料点“绿”成“金” 解码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黄山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EB/OL] 2025/8/4[2025/9/9]http://hefei.pbc.gov.cn/hefei/122346/5805363/index.html
[7]资料绿色金融再创先 兴业银行首家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方案,央广网[EB/OL] 2022/8/11[2025/9/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848650046606035&wfr=spider&for=pc
[8]资料“湖州经验”再添实践样本 十大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案例出炉,湖州市人民政府[EB/OL] 2024/12/16[2025/9/9] https://www.huzhou.gov.cn/art/2024/12/16/art_1229213482_59073620.html
[9]资料“中证中信银行生物多样性优选信用债指数”发布,人民网[EB/OL],2024/9/24[2024/11/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039792451889763&wfr=spider&for=pc
[10]资料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增速显著,中企跨境融资工具再升级,21世纪经济报道[EB/OL],2025/3/21[2025/9/2]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321/herald/35f1f93afca3ecddc02888585c8c3e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