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汇天的双机试飞编队
记者 花子健
编辑 高宇雷
9月16日,两架小鹏汇天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在长春航展进行演练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现场冒出浓烟,疑似发生起火。
事故发生不久,小鹏汇天公布简要情况:今天(9月16日)下午,广东汇天通航在长春航展预演结束后,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次事故为正在实现2026年量产交付目标的小鹏汇天和迅速崛起的低空经济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长春航空展的前身是2011年开始举办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连续举办7年后,从2019年开始,长春航空展与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同期举办,加上2022年和2023年,共计举办三届,累计吸引到场观众超过185万人,是中国规模较大的航空展会之一。2025年是第四届长春航空展,展会从9月19日正式开始。
小鹏汇天则是低空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初创公司之一,成立于2020年,前身是现任小鹏汇天总裁赵德力在2013年创立的东莞汇天。2020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及小鹏汽车联合出资控股东莞汇天,成立了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亦称“小鹏汇天”),是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
经过两次产品迭代,目前小鹏汇天的主要产品可分为“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高航速长航程飞行汽车和一体式飞行汽车。最接近量产和交付目标的是“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于2023年的小鹏汽车“1024科技日”上首次亮相。
“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即飞行器和车载体进行了解耦设计,小鹏汇天研发了车载自动分合机构,支持一键操作实现飞行器和车载体的自动分离和结合。车载体是一辆拥有六轮设计,采用800V高压碳化硅增程动力平台并可为飞行器提供超大功率补能的汽车。飞行器可垂直起降,采用六悬翼双涵道构型设计,桨叶和机臂可以折叠后进入车载体。
在2024年11月的第十五届中国(珠海)航展上,小鹏汇天宣布获得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12家批量预订意向客户的2008台订单。截至目前,小鹏汇天已经收到接近5000台的预订订单。为了实现2026年量产交付的目标,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2024年10月破土动工,设计年产能1万台,采用流水线进行生产。
在小鹏汇天的总部墙上,赫然写着“亚洲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公司”——员工总数超过1400人,其中超过80%为研发人员,预订单数量领先于行业,并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2.5亿美元融资,今年预计投入将达到30亿元。
按照计划,小鹏汇天希望能够在今年内完成飞行体(代号:X3-F)型号合格证(TC)的审定——型号合格证由民航局颁发,确认航空器设计符合适航标准。这是适航三证(TC、PC、AC)中的首证,这是民用航空器适航认证的关键环节。此外,小鹏汇天还需要生产许可证(PC)和单机合格证(AC),其中PC申请已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受理。
目前,包括小鹏汇天在内,华羽先翔、万丰奥威等多家eVTOL企业都计划在今年内完成型号合格证(TC)的审定,并在2026年实现商业化目标。
一位就职于某大型航空公司的民航业人士说,该事故尚未有最终调查结果,但很可能会影响小鹏汇天eVTOL的交付目标实现。从小鹏汇天公布事故的初步情况来看——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是属于比较严重的航空事故。
民航业对飞行间距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中国民航局官网上对空中交通飞行间隔安全的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与其他物体在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上下间隔叫高度间隔。国际上通用的高度间隔,在6000米以下天空中,每300米为一个高度层间隔,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中,每600米为一个高度层间隔。
飞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与其他物体也必须有合适的间隔距离。通常说来,一架飞行中的飞机,在它的前后左右都要有20千米宽度的间隔,才能保证飞行安全,因此航路的宽度被规定为40千米。
但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飞机前后的纵向间隔,由于飞机的速度彼此差别较大,在程序管制下,测量距离很不容易,因而使用时间来控制。一般情况下,两架飞机之间要有l0分钟以上的时间间隔。
据目击者描述,其中一架飞行器在低空盘旋时突然偏离预设航线,与另一架正在降落的机型发生剧烈碰撞,机体碎片散落一地,起火后火势迅速蔓延。据该目击者反馈,事故发生时有大风天气。他猜测有可能是因为大风天气导致其中一架飞行器失去控制。流出的事故现场图和视频证实了该目击者关于天气的说法。
“目前仍无法判断小鹏汇天的两架飞行器的飞行间距不足,是高度间隔不足还是纵向间隔不足。也无法判断是天气原因,还是人为操作失误,抑或是系统故障。”该民航业人士说。
在民航业,除了管制指令,通常还依赖于空中防撞系统(英文:Traffic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缩写:TCAS)避免飞机在空中互相冲撞。小鹏汇天过往的宣传信息并没有提到空中防撞系统,但是强调了小鹏汇天飞行器的多维智能感知和避障功能等安全能力。
根据小鹏汇天此前的宣传信息,小鹏汇天的飞行器主打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在中控台配备了大尺寸触摸屏和先进的单杆操纵系统。“用户仅需五分钟即可轻松上手,三小时便能成为飞行领域的行家。”在自动驾驶模式下,一键即可完成起飞、降落和航线规划,同时拥有多维智能感知和避障功能,确保飞行安全。
如果是采用自动飞行模式,驾驶员仍然对飞行器拥有优先操控权限,可随时通过操纵杆接管。小鹏汇天还明确了,无论手动驾驶还是自动飞行,智能飞控系统都将全程进行智能姿态保护,始终控制飞行姿态在安全范围内。
在官网上,小鹏汇天强调,智能飞控导航系统采用三余度异构冗余,通过不同结构的硬件和软件,减少单一故障模式影响整个系统工作的可能性,从而提升整体安全性。
事故发生后,有受访者直接表示拒绝乘坐eVTOL,尽管eVTOL距离真正实现载客飞行仍然比较遥远。“乘坐民航客机遇到气流颠簸都感觉心惊肉跳,更何况这种小型飞行器。”
这一事故不仅打击了正处于融资关键期和实现量产交付目标的小鹏汇天,也引起了公众对于eVTOL安全性的质疑,为正在崛起的低空经济产业蒙上一层阴影。但从另外角度看,这一起事故也提醒低空经济企业在进行eVTOL的载人飞行前应该更重视安全功能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