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全新小鹏P7,决定命运的关键7小时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11-18 16:17:23



反「常识」的冒险,为何成了最终答案?

作者丨韦艳娇

编辑丨田哲

2023年,小鹏汽车新一代P7设计进入最终定稿阶段。在最后一次线上投票环节,团队需从四个方案中选出终版,然而,会议现场却爆发了激烈争论。

当时最终实现量产的方案,并未获得团队普遍认可。多数成员因其风格过于前卫而持保留态度,甚至有人建议该方案的主设计师王谭放弃此方案,转而支持风格更为保守的提案。

争议的根源,源于初代P7作为“图腾”产品所带来的巨大换代压力。

2020款P7曾创下多项纪录:用不到160天实现交付破万,成为最快达成此目标的国产智能汽车。而达成这一纪录,蔚来ES6花了184天,小鹏自家的G3花了188天,理想ONE花了195天。

2022年4月,小鹏P7达成了首款10万量产下线的纯电新势力车型的成就。该车的成功,将小鹏的品牌影响力推升至创立以来的首个高峰。

有经销商透露,在P7热销期间,深圳地区一次招标曾吸引逾40家百强经销商参与竞标。其受到追捧的原因在于,P7凭借极具辨识度的贯穿式头灯与独特造型,在30米外即可清晰辨认,形成了强大的产品差异化优势。

正因为当年那套锋锐、前卫的设计彻底改变了外界对小鹏汽车的认知,P7在小鹏内部逐渐被视为一种精神图腾。如今走进小鹏科技园,抬头就能看见一台悬挂在办公楼立面的 P7。

因此,新一代P7设计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设计一款全新小鹏P7,既能继承前作的核心元素,又能超越其巅峰般影响力。

在双重压力下,王谭所坚持的前瞻性方案引发内部争议便在情理之中。面对内部的保守意见,王谭历经长达7小时的讨论,最终力排众议,为其颇具前瞻性的设计方案赢得了量产机会。

讨论直至深夜,在场每个人都已显疲态。会议陷入僵局时,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投下关键一票,让王谭的方案在小鹏汽车最重要的车型上得以落地。

2025年8月27日,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仅用7分钟订单即突破1万辆,后续市场团队分析发现,全新P7的外观设计在购买驱动力因素中的占比很高。对王谭来说,这让那块在心里压了两年多的石头,终于开始往下沉了。

01

想再次赌赢,蓄力5年

市场的热烈反响,证明了当初那场博弈的价值,而支撑王谭和团队坚持下来的,是一套完整且清晰的设计哲学。

在与王谭交谈的两个小时里,每当谈及设计细节时,王谭依然饱含热忱,他习惯先阐述理念,再解析具体的设计结构。他称全新P7的设计公式是“感性+理性”的结合,感性源于光影塑造的流动美感,而理性则体现在对车身线条、尺寸比例等元素的精确把控。

如果说理念阐述展现了他作为设计师的感性一面,那么对具体数据的讨论则是王谭理性的一面。讲到具体数据时,他依旧会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屏幕比划,用手势辅助表达。

而当被问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毫不迟疑地给出了答案:除了代表未来出行梦想的陆地航母,就是眼前这款倾注了五年心血的全新小鹏P7。

因为在全新小鹏P7身上,王谭经历了神经最紧绷的一刻。

全新P7终稿方案投票那天的小鹏车间,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窗外天色已暗,但车间内的人们并没发觉,他们的目光依然在一车一人上反复切换。

在宽敞而略显杂乱的车间中心,停着一辆车,也挤满了一堆人。环绕在车辆周围的参会人员们抱臂沉思,或低头记录,他们不自觉站成一个半圆队形,将王谭和新车围在中心,像风暴中心的一叶孤舟。

越来越多的同事们自然而然的围拢上来,圆圈中心的王谭也愈加激动,他不断的绕着车比划,语速也越来越快,试图向在场的人讲清楚他的设计理念。

有时,他会毫无征兆地一个箭步猛蹿至车前,并突然在车头前张开双臂,时而他又俯下身,用手指精确地点出不同车轮毂的毫米之差。一连串大幅度的动作下来,合体的西装也因此被折腾得衣褶纷乱,王谭顾不上那么多,他只想讲清楚车头整体的H形流线轮廓,甚至为了能更清楚地让项目同事理解,他激动的跳上车机盖比划讲解。

讨论已持续了近七个小时。外围仍不时有新的或重复的质疑传来,王谭的声音早已沙哑,但还是在听到问题后,像机器人触发关键词般,继续重复的绕车身,比划、解释,并不断循环。这场长达7小时的答辩,加上大幅度的身体比划和焦灼的语调,让王谭在同事们眼中近乎被形容为“急哭了”。

围拢的同事们则像是一个严谨的陪审团,他们的目光在王谭和车身之间来回扫视,进行着最后的审视。

在小鹏的车间里,随着窗外渐暗亮起的灯光见证了这场长达七小时的拉锯战。王谭的执着先是打动了工程负责人,接着也逐步赢得了其他关键团队负责人的认可。“我看到谭哥讲得眼睛都红了,”小鹏P7工程团队负责人后来回忆道,“我被感动了,也被说服了。”

车间内的空气终于逐渐从对峙转向认同,全程参与讨论的何小鹏也以“那我们再相信你一次”表了态,车间内响起一阵掌声,王谭紧绷的肩膀终于随着掌声放松下来。

历经7小时的激烈讨论后,小鹏P7设计方案的最终版敲锤定音。

王谭称,当时他是抱着最后争取一次的心态进行的。

坚持这个方案,王谭的出发点是,创新才能代表图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款P7的成功亦是如此。

在新P7设计过程中,王谭也曾与小鹏曾经的爆款产品2020款P7的主设计师Rafik Ferrag交流,2020年,在P7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小鹏团队曾对其造型设计进行过市场调研。结果显示,最终上市的这款造型版本,并不是当时得分最高的方案,但设计团队仍然选择坚持。

与Rafik Ferrag的那次交谈,也成了王谭再坚持最后一次的信心支柱。

起初,对新P7改款,内部的纠结一直存在,基于2020款原版做外形优化,会更稳妥、更容易被认可,是最最不容易翻车的路径,但同时意味着,这也只是一次普通的改款。想要效果更明显的换代,造型上要改头换面,但会带来用力过猛的危险,设计团队要把握好领先半步的尺度。

为了全新P7设计得到最好的呈现,小鹏除了在资源上重金投入外,更奢侈的是时间成本的倾注。何小鹏在新P7发布会上曾提到:“全新小鹏P7是我们投入人力最多,打磨时间最长的作品”。

在汽车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行业节奏下,现如今一款车的设计周期大多将近11.5个月,而对于图腾车型,小鹏全新P7的周期更长。

据小鹏设计团队回忆,2020年的小鹏P7上市后,内部便立即投入到了换代车型的准备中,言外之意,从2020年推出第一代,到2025年第二代上市发布,小鹏P7的换代思考经历了长达5年的时间。

在项目真正开始后,小鹏全新P7的设计方案最多时候曾达到1259份,在经过长达2年的不断讨论和筛选后,在2023年,最终的设计方案缩减至4份,设计方案耗时两年才进入到了四选一的环节。

汽车的设计方案,天然就是一场能否踩中市场喜好的赌局。为了能赌赢,他们准备了五年,最终方案被确定的那一刻,如同将全部的筹码推向赌桌中央,紧张而又期待。

02

为了颜值,得和全团队打架

提及上市之前的心情,王谭还是会顿了顿,随后才说到;“其实在上市之前,还是很忐忑的,很多晚上都会睡不着觉,担心这步会不会走得太大了”。

他的不安,恰恰折射出整个团队在当时所面临的真实压力和专业追求。

汽车设计最终一定要与车辆的落地紧密挂钩,天花乱坠的设计再好,也要考虑落地的实际性。一个创新的方案,则需要匹配一个新的落地方案。

一辆车的设计通常需要五个核心小组协同完成,分别是外造型团队、内造型团队、CMF(色彩与材料)团队、模型支持团队,以及数据支持团队,并辅以诸如DQ(设计质量) 等众多专业团队的全程参与。

而在多方协同打磨与配合的过程中,因各自视角与目标的不同,团队打架也是必然的。

例如,新P7的车头部分采用robotface机器人式设计,这种设计语言更讲究线条的简洁感,整体视觉感受相较传统的车头设计,显得更加干净。所以小鹏P7的机盖线条仅由左右两边的两条线条构成一个H字母,将画面切割。


但这条H线条的实用性并不强,它更多是作为设计语言的标志而存在。也正因如此,它成了团队中争论的焦点:设计团队视其为这款车的标志性设计,是灵魂,而工程与成本团队则看到的是额外成本、工艺难度与质量风险。

在行业内卷和成本下压的趋势下,设计团队也必须担负「戴着镣铐跳舞」的束缚。

前脸盖上的两条强有力的肌肉线,看似简单,但涉及到材料选择、固定方式、冲压强度等多个环节,在量产过程中要考虑更多,当时的工程部门甚至提议用喷漆的方式来模拟。

经过几轮激烈讨论后,尽管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但双方依旧各抒己见,设计团队还是难以接受这个建议,因为那不符合设计逻辑,看起来缺乏真实质感,显得廉价。

两个团队讨论数月,但最终依旧没办法敲定,甚至到最后何小鹏也逐渐倾向将其拿掉,王谭使用了很少动用的专业否决权。这项权利是小鹏内部在跨团队协作中,给予设计团队最大的创意自由。

最终,车身前脸的H形状线条在设计团队的努力下得到保留。

同样必须安装在前脸的毫米波雷达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毫米波雷达来说,它发射与接收的电磁波对遮挡物极为敏感,为保证其能正常运行,车企们不得不牺牲前脸的设计,选择将其直接裸露在前保险杠上,形成了被用户戏称为黑牙的视觉缺口。

小鹏则对此做了优化处理,最极致的代表,是小鹏全新P7。

从外观上看,车前脸不再因雷达开口而断裂,线条流畅如一道完整曲面。追求这种光滑平整的视觉感受,是为了更贴近大众印象中的科技感,减少了传统大黑牙带来的机械感,王谭称这是一辆来自未来的车,不能仅仅是性能强,外观上也要有智能感,才能里外同频。

起初,小鹏造型团队的想法是,将毫米波雷达隐藏进前保险杠内侧,再覆以一层与车身完全同色的漆面,实现曲面平滑不留缺口。


而看似轻巧的隐藏动作,其实让造型与工程团队多次拉锯,耗费数月才得以完成。

如果直接简单粗暴的使用车漆覆盖把雷达往后藏,车辆常用的金属漆或珠光漆中含有的金属颗粒,会严重干扰信号穿透效率,造成感知盲区。

所以,为了让雷达隐而不障,工程团队必须对每一种漆料单独进行透波测试与电磁参数校准,确保其既能呈现设计师指定的色泽与质感,又能保障雷达波高效穿过。

这相当于为每一款颜色都要单独开发一套雷达兼容方案。从底漆材质、喷涂厚度,到漆面结构与成分比例,全部需要重新匹配。一个颜色调试一次,除了正常调试消耗的时间外,还包括测试结果不通过等情况发生时,需要重新再来一遍的调整时间,而小鹏P7共有6款颜色。

对造型团队来说,这种尝试的风险和代价都不小。首先是,选择新的设计,带来更多的工作量。其次是,外在造型创新的风险,在新车没上市之前,没办法验证,只能战战兢兢的做。

这种跨团队的协作,也伴随着反复的争论与妥协,在无数次否定-论证-再否定的循环中,设计团队只能不断的说服,让各部门放下本位主义,向着造好一款车的同一目标推进。

例如,设计团队为了能够实现轿跑低趴运动的比例姿态,需要前机盖足够低,前翼子板的厚度(翼子板顶部到轮眉的距离)必须要做得像跑车那样足够薄才能呈现出效果。然而,这一美学追求在工程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工程团队而言,这个要求受制于悬架塔顶的高度难以实现,想要达到效果,需要尝试优化悬架,不仅是个大工程,还有可能根本办不到。

而为了让工程部门能直观体验十几毫米的变化在5米长的车上真的能够决定比例的成败,设计团队则加工了两种塔顶高度的1比1模型邀请项目组现场对比。

陈列在现场的两个模型对比,极为直观的视觉差异,成为最具说服力的无声语言。工程团队负责人绕着两台模型反复观察比对,最终采纳了设计团队的意见。

团队随后通过悬架系统与塔顶区域碰撞结构的协同优化,成功压缩了纵向空间尺寸,实现机盖降低的同时达成了5星碰撞。

事后,有工程团队成员回忆称,“当时的心态是感觉设计团队总是在拉着我们挑战极限”。

如何兼顾设计与工程,几乎贯穿于整车开发的全过程,对成本部门来说同样需要时刻掂量理想的设计理念背后的“重量”。

小鹏P7的轮毂部分,一开始选择的是更经济的铸造方式,但设计团队认为要用成本更高的20寸锻造轮毂。

工程团队的成本部门拿着卡尺反复测量两种轮毂的差异,期望能反说服设计团队放弃这种不计成本的精益求精,因为对他们来说,成本的考虑更为重要。

但在设计团队看来,二者相差一两毫米的轮廓精修,带来的视觉张力和美学完整性完全不同,足以影响用户对整车的第一感知,“第一眼觉得漂亮了,才会有继续了解的欲望”。

而为了这一两毫米,设计和工程团队付出了数月的努力。造型、结构工程、供应链、制造SE等多部门,需要在诸多受限条件下找到最优解——既要实现设计意图,又要满足强度、安全、可生产性等工程要求。

P7的最终形态,是设计与工程、成本等部门之间持续博弈后寻求动态平衡的结果。

03

新的理解

王谭认为,那些对十几毫米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乃至反复推敲,十分必要。

在他看来,设计已不再只是车辆工程制造的外观点缀,而是驱动产品价值与品牌认同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小鹏在2020款的P7上已经得到验证,而全新P7的7分钟破万同样具有说服力。

过往的成功,也让其设计团队意识到,一款车的设计,是和用户见面的第一印象,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初始吸引力。

随着新能源车的竞争日趋同质,三电技术与智能驾驶等核心参数带来的用户体验也逐渐趋同。在此背景下,一款车型能否被用户铭记并建立情感联结,越来越依赖于其造型设计能否在第一时间赢得消费者的审美认同与价值共鸣。

在P7这台车的设计中,DQ团队深度参与,对整车的B面进行优化方面,在多处不起眼的细节上埋下了很多彩蛋。比如车辆前储物箱下方有一块饰板,这块饰板并没有设计成普通的平整结构,而是参考了怀旧的拼装模型——一整块面板上密布着各种车辆零件的剪影,把它从面板上剪下来,就可以拼装出一台车来。这种设计没有在发布会或产品介绍中高调宣传,而是刻意隐藏起来,期望留给用户在未来某一天偶然发现。那种共鸣的惊喜,会成为用户与这台车之间更深层的情感连接。

对小鹏来说,设计之外,是对产品造型的重新理解和投入。

在全新P7的发布会上,何小鹏耗费过半篇幅阐释新车的设计语言,这一举动与其以往侧重于智能驾驶的技术宣讲风格形成对比。这既是对该车型设计成果的肯定,也折射出小鹏内部对设计维度的战略重视

何小鹏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其意识到的矛盾现象:消费者购车时,设计通常位列前三大决策因素之一,然而国内车企却罕有在设计研发上匹配同等规模的投入。“我们一年在AI训练的费用接近20亿,既然造型造得好,为什么不舍得花20亿”?

何小鹏也表示,过去的小鹏同样也陷在这种逻辑里,在意识到颜值的特殊性之后,后续的小鹏将加大对造型设计的资源倾斜。在今年8月的全新P7首秀沟通会中,何小鹏也首次明确,过去是“科技第一”,现在要转向“科技第一,颜值也要第一”。所谓,左手科技,右手艺术。

AI推动技术跃迁,而颜值,正成为小鹏汽车撬动市场的新支点。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小鹏汽车动态,感兴趣的行业人士欢迎添加作者微信(XY8899672)交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