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李长安:“人机协作”放大创造的价值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1-19 08:14:36

环球时报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人类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人机协作正成为常态。面对这一趋势,不少人陷入思考:当机器能够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甚至检索、分析等智力任务也能交由智能体处理时,人类独特的价值何在?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唯有持续地创造创新,才能让我们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随着“AI+”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通用技术与战略举措,在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中,“AI+医疗”“AI+教育”“AI+交通”等领域的普惠价值正加速释放,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得到优化,并一步步重构产业生态与价值创造逻辑。这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也为提升创造价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事实上,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与以往有着本质区别。它不仅能够替代传统体力劳动,更通过机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智能水平、突破智能边界。凭借远超人类的数据处理能力,AI可以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规律、建立模型、优化方案,并且在大数据驱动中不断优化和提升性能,这使得许多原本需要中高级知识和技能的岗位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AI始终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就像历史上的各种工具一样,它拓展了我们的能力边界,但并未改变其作为工具的本质。真正关键的突破,发生在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人与机器人、计算机网络或其他智能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互动,将机器的智能与人类的创造力、决策能力相结合,能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能量。

在此背景下,“人机协作”将成为放大创造价值的核心范式。这种协作不是简单替代,而是构建新的共生关系,重新定义人才的能力图谱,让创造性活动的价值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层出不穷且功能日益强大的AI工具正在迅速掌握一般常识性知识空间;另一方面,AI本身的发展也对人类知识创造提出了迫切需求。机器学习就像海绵一样,亟需人类“填充”更多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有研究指出,训练大型语言模型所用的文本数据量正迅速逼近互联网可用文本总量,预计到2028年,训练数据集规模将等同于整个互联网的文本量。这意味着,用不了几年,AI就可能耗尽现有全部可用于训练的数据。对AI的依赖与期待,也在“倒逼”人类加快知识创造。

从逻辑上看,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人类的创造活动推动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反过来为人类创造提供更强大的工具,解放自身的创造力。技术与创造正是在这条正反馈的轨道上持续运行。

对于个体而言,在AI时代,新技术突破了地域、身体等限制,为每个人挖掘和发挥潜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居民或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获得了展现才艺、创造价值的机会。人们不再需要亲力亲为地操作每个步骤,工作的重心转向了更本质的层面,而提出新问题、构建新框架、连接不同领域创造新事物的战略思维,以及熟练使用智能工具的“数字素养”,正成为更重要的能力。

但也不必为此感到焦虑,这种能力结构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社会需求和岗位变化总体上是渐进式的,许多传统职业也并未消失,而是在人机协作中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医生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综合判断和医患沟通上,设计师可以更专注于创意构思和美学把控,教师则可以更着力于启发思考和培养品格。这种渐进式的转变,让每个人都可以从现有的岗位出发,逐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能力。

AI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场。当技术将人类从重复性劳作中解放,专注于创造更大价值,这或许才是技术发展的终极意义——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成就人类。在人机协作中,人类社会可以迎来一场更加精彩的进化和升华。(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