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凯 广州报道
11月21日,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如期而至。
自2003年创办以来,这场年度汽车盛会已走过二十余载,本届展会规模达22万平方米,共迎来全球首发新车93辆,展车总数1085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数量高达629辆,车展新能源渗透率逼近六成,直观印证了中国汽车市场结构性变革的深度。
与去年此时新能源渗透率“仍不过半数”相比,短短一年间,赛道风向已彻底转向电动化与智能化。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攀升至50.2%,而在刚过去的10月,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占比历史性突破51.6%,标志着市场进入新能源主导的全新阶段。
展台冷热折射行业分化,华为“朋友圈”人气夺魁
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广州车展始终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与往年人声鼎沸、价格战硝烟弥漫的景象不同,今年展馆内的氛围似乎多了一丝理性与分化。没有往年的“价格乱斗”,也很少见到车企高管大秀。但在这表面“冷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一边是比亚迪、华为等巨头展台人潮如织,声势夺人;另一边,超过20家车企悄然缺席,其中包括多家超豪华品牌与市场表现不佳的合资、新势力玩家。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正在展台的光影之间静默上演。
走进展馆,最直观的感受是“冰火两重天”的氛围。广汽集团作为“东道主”,以包馆之势尽显主场豪横,其展台不仅展示了全系列新能源产品,更将飞行汽车GOVY AirCab、人形机器人GoMate Mini等前瞻科技搬上展台。比亚迪展台则将“新能源汽车世界冠军”的称号高悬于顶,其独立的兆瓦充电展示区吸引大量专业观众驻足。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专门展示了其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城市场景下的表现,现场通过模拟器让观众亲身体验,成为展台另一大亮点。
![]()
而真正的“流量之王”当属华为鸿蒙智行,集齐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矩阵的华为展区,规模庞大如独立王国。一位从专程赶来的汽车爱好者表示:“华为展台的技术展示最全面,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能一次性了解行业最前沿的技术进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汽车展台虽然设计精致,但观众流动性明显较高,深度体验的观众相对较少。这种关注度的分化,正是当前市场集中度提升的直接体现。
![]()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进入深水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本届车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比亚迪、广汽集团等头部品牌的“包馆”壮举,二线品牌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挤压。这种资源集中的趋势不仅体现在展台规模上,更直接反映在市场销量中。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国汽车市场前五名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去年的42%提升至51%,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面对这种局面,部分二线品牌选择了“精耕细作”的差异化策略:零跑汽车首发A10小型SUV,以10万元内的价格搭载激光雷达,试图在细分市场寻求突破;欧拉品牌则转型“年轻人的严选搭子”,通过权益加码与用户关系重构探索新路径。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两年将是决定许多品牌命运的关键期。头部品牌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将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品牌则需要通过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竞争寻求生存空间。”
展台的另一侧,缺席者的名单同样引人深思。劳斯莱斯、宾利、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连续多届集体“隐身”,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品牌更倾向于通过私人鉴赏会等精准营销方式触达目标客户,车展这种大众化展示形式的投入产出比已不符合其品牌策略。
而北京现代、东风标致、福建奔驰等非头部合资品牌,以及哪吒、极越、高合等陷入经营困境的新势力同样缺席。这种缺席背后,是市场竞争加剧下企业不得不做出的理性选择。有参展商私下算了一笔账,参加车展仅基础展位费用就达数百万元,加上搭建、运营、人员等支出,总投入轻松突破千万元,对于销量持续下滑的品牌而言,这笔开支确实需要慎重考量。
技术竞争步入深水区,智能化成决胜关键
当电动化成为基础门槛,本届车展的核心看点已全面转向智能化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展会数据显示,629辆新能源展车中,绝大多数都将智能科技作为核心卖点进行展示。华为乾崑ADS 4.0智能驾驶系统、高通8295座舱芯片、宁德时代新一代电池技术等,几乎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然而,亦有观点指出,行业正面临“技术空窗期”,800V高压平台、一体化压铸等三电技术创新已广泛普及,而下一代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仍处于量产前夜。在此背景下,车企的竞争焦点更多转向用户体验的精细化打磨与智能化功能的实际表现。
在智能化企业当中,华为无疑是智能化赛道的领跑者。其乾崑ADS 4.0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已在超过20款展车上搭载,覆盖从轿车到SUV的多个品类。在华为专门设置的体验区内,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对能力,无保护左转、行人突然穿行、施工路段避让等场景都能平稳处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生态大会上强调,华为对如“启境”“奕境”等新合作模式的投入“是几百人队伍的重度投入”,旨在将最前沿的智能技术快速赋能合作伙伴。
![]()
除了华为,本土供应链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也展现出强劲势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已升至48%,其中10—20万价位区间成为渗透率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在关键传感器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华为激光雷达市场份额高达41.3%,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反映出市场对高性能智驾方案的迫切需求。
过去,激光雷达、高阶NOA是特斯拉、小鹏等新势力高端车型的专属标签,如今合资车企与自主品牌联手发力,将这一技术高地纳入主流消费区间。广汽丰田的动作极具行业代表性,其全新锋兰达智能版首次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组合下探至15万元以内。这套系统可实现高速NOA、自动泊车、车道居中保持等核心功能。东风日产则将下探做到了更极致,轩逸e-POWER智驾版直接将高速NOA功能带入12万元区间。在王坤看来,智驾领域的价格竞争,本质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共振结果。一方面,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显著降低成本。2023年一颗车规级激光雷达价格约8000元,如今已降至3000元以内;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接受度大幅提升。J.D.Power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消费者购车时对智驾功能的关注度达68%,较2023年提升23个百分点。
在电池技术方面,虽然固态电池仍是“未来时”,但半固态电池的应用已经开始落地。MG4半固态电池版在本届车展正式亮相,其宣称的能量密度提升和安全性改进吸引了不少关注。宁德时代也展示了多项新技术,包括骁遥增混电池、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及换电技术,这些技术被多家车企采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座舱的竞争已从硬件配置转向生态融合。华为将“人-车-家”全场景搬进展台,演示了手机、手表、智能家居与车辆的无感流转体验。这表明,技术“军备竞赛”已从“有无”升级至“优劣”,能否提供稳定、好用的高阶智能体验,将成为下一阶段品牌分化的核心变量。
合资品牌战略转身,本土化与电动化双线突围
面对汹涌的电动智能化浪潮,合资品牌在本届车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转型决心与策略灵活性。它们正试图摆脱“追随者”角色,通过深化本土合作、强化产品定义权,在激烈市场中找回话语权。大众安徽发布的“与众08”纯电SUV,被视为合资品牌“向内求”突破的典范。这款基于概念车ID.EVO打造的量产车型,以其激进的前脸设计和展翼式灯组,被大众(安徽)销售公司CEO汤廷万形容为“非常激进,不像传统的大众风格”。其5000mm的车长与3030mm的轴距,充分考虑了中国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800V高压架构、磷酸铁锂电池及支持L2++级辅助驾驶的能力,则彰显其对中国市场技术偏好的积极响应。
一直以来,在国内布局两家合资车企的外国品牌在产品层面都奉行“一车两吃”,同一个车型底子做两套不同包装。这样的模式在合资品牌不愁卖的时候很吃香,但到了中国品牌百花齐放、合资车型的市场需求急转直下的今天,却成了束缚。
第三方数据显示,在近一年合资车型销量前20的榜单中,昔日凭借“双车战略”并行畅销的多款“兄弟车型”已集体淡出,仅剩两对产品依然坚挺。这一现象标志着,曾经作为外资品牌扩大市场覆盖核心策略的“姊妹车”模式,其效能正急剧衰减。为应对这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外资品牌正积极推动在华合资业务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关键一步便是促使合资伙伴之间的产品线实现“脱钩”。
丰田在本届广州车展上的举措,为此提供了绝佳注脚。广汽丰田展出的铂智7,其研发基础并非来自丰田的全球化平台,而是植根于广汽集团的新能源整车平台。这一出身决定了它将是一款专属于广汽丰田的车型,不会在一汽丰田衍生出“姊妹版”。事实上,这一全新路径已被验证具备成功潜力,广汽丰田旗下同样源自广汽平台的铂智3X,已成为丰田品牌在华首款实现月销量突破万辆大关的纯电动车型,初步展现了“脱钩”战略在激发单个合资公司活力与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
然而,仅仅在合资伙伴间实现“产品脱钩”并未完全解决竞争力问题。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提升“含华量”,这一概念已开始向合资品牌全面渗透。东风日产推出了天籁·鸿蒙座舱版,搭载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是首款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燃油车。
除了“向内求”的自我革新,“向外走”的新合资模式也为传统车企开辟了新路径。广汽与华为合作的“启境”品牌、东风与华为打造的“奕境”品牌,以及五菱与华为携手推出的“华境”,共同构成“三境”新阵营。这种模式被视为HI模式的深化,主机厂掌握产品定义主导权,华为则深度参与技术、研发、造型乃至营销。启境CEO刘嘉铭透露,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与启境团队近百人共同投入8个月打磨首款轿跑造型,甚至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等高管也亲自参与评审。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保持主机厂在制造、供应链方面的传统优势,又能快速补足智能化短板。东风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奕境品牌,将重点填补其中端市场空白,与旗下高端品牌岚图形成协同。这种分层级、差异化的品牌布局,显示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更为精细的市场策略。
第二十三届广州车展,以其鲜明的分化格局与深入的技术探讨,为中国汽车产业绘制了一幅转型深水期的精准图谱。新能源渗透率近六成的展车阵容,宣告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的主流;智能化技术的集中展示,则明确了未来竞争的核心维度。合资品牌的积极求变,无论是大众安徽的“破釜沉舟”、东风日产的“合资新势力”路径,还是广汽、东风与华为共探的“新合资”模式,都展现出传统力量在变革中的适应与韧性。
展会或许少了些许往日的喧嚣与浮躁,却多了几分对技术、用户与商业本质的回归。王坤表示,当中国汽车市场从“全员内卷”迈向“强者恒强”的新阶段,唯有掌握核心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并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漫长的竞赛中行稳致远。下一个赛点,或许就在智能化全面普及与盈利模式验证之时。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