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讲了固态电池的逻辑,差不多已经确认2027年开始小批量生产,没有太多商业化价值,因为成本会比较高,但是高端车可以使用,到2030年左右才是正式大批量商业化落地的时候。
也就是大概还有4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有一个行业会提前,那就是设备,大家肯定第一个就想到先导智能。
![]()
没错,先导智能作为锂电设备的龙头,肯定会提前接订单,提前反映到业绩,准确来说是反映到合同负债、存货和应收款。
先导智能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是22.4%,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34%,不过这是去年的数据,今年可能有所提高。
不过重点还不是公司的规模和地位,而是公司卡位固态电池设备也已经很成功,很多研究固态电池的实验室,从一开始就是和先导智能合作的。
所以这几年固态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先导智能的设备也在同步提升,所以在2024年,公司就已经打通了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我特意把“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加了引号,首先这不是我说的,是董秘在平台公开说的原话。
然后,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量产,另一个是全线,量产意味着标准化,全线意味着所有流程都已经没问题。
一台已经标准化的设备,就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出货,剩下的就是磨合和微调,一旦完成这个过程,固态电池设备行业的整体规模,就会奔着千亿而去。
如果乐观一点,2030年国内的市场规模可能就会达到千亿左右,也就意味着先导智能将拿下三四百亿的市场。
事实上其实已经慢慢反映到公司业绩上了,今年终于终结了连续三年业绩增速下滑的趋势。
![]()
从2022年开始,公司营收增速开始下滑,2024年更是直接负增长,但是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04亿,同比增长15%,总算有恢复的迹象。
业绩恢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出海,另一个就是固态电池设备在放量。
出海是未来国内所有优秀企业都要走的路,这几年先导智能也在积极扩展海外市场,2022年海外营收12亿,2023年大幅度增长到22亿,2024年再次增长到28亿。
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11.5亿,略高于去年同期,但是上半年先导智能新签订单是124亿,这里面60%都是海外市场贡献的。
海外市场的好处不止是毛利率高一些,对现金流的贡献更大,设备行业在国内市场其实一直都有一个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交付周期很长,付款周期也很长。
正常情况下签署合同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按照“3331”这样的付款周期签署,也就是先付30%的首付款,其余的按不同阶段支付。
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首先30%的首付款就未必能收到这么多,其次尾款不可能只留10%,因为客户有很大的自主权。
![]()
设备的交付流程很特殊,产品生产好之后,送到客户手里,并且已经在客户的工厂安装好,甚至已经开始试生产,按理说这个时候设备企业应该拿到90%的货款才对。
但是实际情况是客户已经在开工生产,货款却还一直在在设备企业的存货里,连到应收款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只要客户不确认收货,这笔钱就不能确认收入,所以只能放在存货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客户如果实在拿不出钱,放在存货里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客户可以不用转固,也不用折旧,设备企业不用算账龄,也不用坏账计提。
这就是合法合规的财务调节,只要不太过分,双方会很默契的持续下去,这也是先导智能存货每年都这么高,而且远高于应收款的原因。
![]()
先导智能这几年业绩增长很快,存货同样增长很快,2020年才78亿,现在已经高达149亿,而且随着后面固态电池设备的放量,还会继续增长。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其实已经交货给客户,客户甚至都已经在正常使用,但人家不给钱,也就只能牺牲自己的资产收益率。
![]()
这是先导智能的“账面”应收款,账面两个字我打了引号,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的,不过这种事情也只有他们交易双方才心知肚明。
当然牺牲资产收益率倒也无所谓,这东西本来就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现金流跟不上。
![]()
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设备企业,也是技术最先进最齐全的企业,前两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居然是负数,正常来理解,这是很不合理的。
但是前两年是整个锂电行业产能过剩的时候,所有公司都很难,客户自身难保,不可能按时把钱给先导智能。
这很无奈,先导智能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自己咬着牙忍下来。
这两个选择先导智能都有做,你看这两年公司起诉了不少客户,这就等于是撕破脸了。
但是也不可能和所有客户撕破脸,所以先导智能也承担了很多压力和间接损失。
![]()
这是先导智能近十年的短期借款,之前都没借什么钱,去年突然飙升到17亿。
![]()
这是先导智能近十年的长期借款,本来公司是不需要依靠借钱的,但是去年长期借款也飙升到25亿,现在依然还有24亿。
借钱是要出利息的,原本公司每年的利息收入还有几千万,所以财务费用一直都是负的,今年的利息费用已经达到1个亿,导致出现了财务费用。
而且现金流出现压力,导致公司的研发投入也在放缓。
![]()
对于高科技行业,不管业绩怎么样,研发是一定要跟上的,否则就是透支潜力。
而先导智能的研发费用已经连续两年下滑,去年倒是基本上维持,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12亿,同比下降了近3%。
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这几年正好是固态电池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能不能跟上是很重要的。
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既然现在已经打通了固态电池设备的全线工艺,是不是研发压一压也很正常?
这样想就错了,设备研发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客户提需求,或者说和客户一起发现问题创造需求,也就是联合研发,第二个阶段是设备企业引领技术,也就是走在行业的前面。
现在固态电池设备才刚完成第一个阶段,接下来几年是先导智能冲锋在前面,引领固态电池技术的时期,研发反而更重要。
正常情况下设备企业手里都要有三代技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这才算步入正轨,而固态电池才刚起步,还远没到步入正轨的时候。
![]()
所以这几年才是先导智能压力和责任最大的几年,这应该也是公司不惜借钱的原因,客户指望不上,自己可以勒紧裤腰带,但是该花的还是得花。
虽然公司今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还不错,但我个人觉得很可能是外海订单增多的原因,所以我前面说海外市场会带来高毛利率和现金流这两大好处。
国内市场真是一言难尽,扩张都主要靠杠杆,民企里面依靠自身造血能力扩张的公司,简直是凤毛麟角。
所以地位强势的压榨地位弱势的,客户拖欠供应商货款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尤其是设备企业,是真的很憋屈。
卖铲子有卖铲子的好处,但是辛酸和无奈,也是触目惊心。
我自己当年也是做设备出身的,所以同样非常有感触,致敬先导智能,希望公司顶住压力,尽快引领技术,开创更好的未来!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