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中国楼市的死结:专家的思维,房价高是因土地供应太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吴俊 罔两 时间:2024-08-23 11:36:10

中国的房地产,今年将遭遇到严峻考验。

1-4月全房地产销量同比下降20.2%,这当然是一个不乐观的数据,因为同比去年,本身就是一个很低基数,应了弱者恒弱的警语。现在半年已过,还是量价齐跌,如同自由落体,怎么办?

既然商品卖不动,说明商品相对于有效需求,太多了。

当然,也可以做另一个解读,是商品的价格太高了。

价格高是商家可以随心所欲乱的吗?当然不可以,理论上是市场自动调节,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存量越来越大,这边在增加库存,另一边还在拿地盖新楼盘,就会引起资金链断裂,商家的正常选择是降价促销,让资金加回炉,20000一平米卖不出去,那就降到15000,还卖不出去12000;还是卖不出去怎么办?

如果超出了边际成本过多,商家宁愿把房子炸了。

所以,马云的大葱价永远不会发生,除非人类准备迁往火星了。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许成钢的死结,一边是买不起,一边是降不得,这个死结又是怎么结起来的?

那就分析一下组价,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边际成本过高?

是土地出让金。

在房价中,建安成本约25-30%,万科财报反映出来的是33%,企业利润加上建安成本不超过40%,其余60为政府性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及税收,这两项即使在万科这样的头部企业,也占到了56%;相对而言,开发商的利润基本是常态,否则全世界的地产公司都来中国了;真正定义中国楼市价格的是土地出让金。

2007年北京亦庄邀请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买地。

李国庆给出的价格是25万一亩,2023年亦庄一亩地价已经到了5000万,涨了200倍,那么,是开发商在涨价,还是地价在涨价?

清楚了这个基本逻辑,也就清楚了中国房价之所以高,并不是市场推动的,与炒房客有关,但是比起摊入的地价,那太小儿科了。地价的摊入大幅提高了边际成本,这就是王健林为什么说,开发商的降幅最多到20%,因为它的建安成本加利润一共也只有40%的房价占比,按高盛的预测要跌到40%,开发商要倒赔25个点。

地方财政对地价的定价,是市场需求吗?

当然不是,是财政开支的需求,这完全是逆市场的行为。

中国的财政收入,比老外多了一个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需要多少,是不问市场的,是按财政支出做计划,体制成本扩张了,土地出让金就要加大;而城市土地是有限的,拍光了就扩张城市,把周围的地区市都圈进来,美其名曰超大城市圈。其实就是一个圈地运动。

那么,许成纲的死结又结在哪了?

他认为全怪政策。

人为地限制土地供给的政策,造成了多数城市土地的严重供不应求。这是导致中国房价特别高的最基本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中国房地产的困局,不是因为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供给不足,这是什么逻辑?

他的圈子绕的有点大。

许成纲是想说明,房地产之所以陷入困局,重要原因是房价过高,为什么会房价过高?

当然是因为地价过高,为什么地价会过高?

是因为土地供应太少,既然少,物以稀为贵,自然地价就疯狂地200倍,这个逻辑成立吗?

不成立,而且荒唐。

第一,没有哪一个国家是靠土地出让金过日子的。

正常都是靠税收,一个税收养不活的财政,那不是税收的问题,是体制成本的问题。

而现在的问题中的问题是,加上了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还是入不敷出;那就不是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是财政需求太旺盛的问题。如果税收尚不足以平衡财政开支,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引起现居民收入在GDP的占比过低,如果本来应该按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将财政开支的80%用于全民共享的钱,全花光了,只提供了20%用于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当然居民的消费刺激不起来,更买不起房。

 第二,现在没有人想拿地,不是土地供应不足,而是市场供应饱和了。

2023年土地流拍率是20个以上的百分点,2024同比又是20以上的百分点,实际上,拿地也是强行拿地,是为了支持财政开支,城投以负债的形式在拿地,怎么还成了土地供应不足?数据并不支持。

第三,城市土地是有限的,是不是城市土地拍光了,楼市就要死给你看?

土地并不少,拍光的城郊的再拍周边的,一直拍到塔什拉玛干大沙漠?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国家是靠房地产成为经济、军事发、科技、教育、文化强国。

中国的房地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土地财政,地方财政一半的收入来自土地出让金,决定了地方财政有提高地价的强烈冲动,地价上了天花板,房价自然也上去了,虹吸了老百姓70%的流性,这是逆市场行为;这一切不是因为土地供应不足,而是因为计划性土地供应及定价,扭曲了真实市场,造成了供应与有效需要严重不足。

如果土地财政不再依赖土地出让金,停止土拍,市场将在五年内重建平衡。不存在土地供应过少的问题,而土地已经拍不动了,你说是地少价高,我说是体制内人多钱少,于是找土地公公求财。

斩断土地供应,是当下的最优解。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