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服务像水电一样‘随地可接、随需可用’,普惠金融才算真正触及‘包容共进’的本质。” 5月18日,在深圳举行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的论断,揭开了“普惠金融促进包容共进”主题讨论的核心命题。
来自中国、老挝、普惠金融联盟(AFI)的嘉宾,以技术创新、区域实践和制度协同为支点,探讨如何让金融服务跨越地理鸿沟与制度壁垒。
技术赋能,AI重塑金融服务的“零边际成本”时代
“AI时代的普惠金融,本质是让技术红利转化为人人可及的金融平权。”王忠民以三大场景诠释技术颠覆性:“AlphaFold开源蛋白质结构库让全球新药研发成本下降90%,如果金融反欺诈模型也能免费共享,中小银行就能零成本提升风控能力。”
在他看来,金融云服务平台通过“链主企业担成本、中小企业零门槛用”模式,可实现“服务方赚规模、使用方降成本”的双赢,“就像某平台以1%利润分享机制服务一万家企业,既让每家保留99%收益,又实现自身规模化盈利”。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以数据印证技术实效:“截至2024年末,中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59.5万亿元,数字普惠金融覆盖超4亿中小企业,这背后是大数据风控与AI建模的支撑。”
他提到,央行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1.5%)、创业担保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运用技术降低融资门槛,“现在首贷户授信通过率较五年前提升35%”。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行副行长苏里斯·萨姆努冯则关注技术适配性:“老挝50%人口无国家身份证,40%人群被金融排他。我们正学习中国数字支付经验,通过USSD短信支付等低成本技术覆盖农村,同时推动数字身份体系建设,让‘无身份者’获得金融准入钥匙。”
全球协同,从区域实践到性别平等的多元探索
普惠金融联盟(AFI)副首席执行官徐淑贤分享全球行动:“《玛雅宣言》框架下,73个国家设定1300余项普惠目标。例如,肯尼亚在AFI支持下,借鉴泰国即时支付系统经验,将支付到账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实时到账。”
针对性别鸿沟,她披露:“全球7.4亿女性无金融账户,AFI在尼泊尔开展的女性金融教育项目,使当地女性信贷申请率提升28%。”
苏里斯·萨姆努冯坦承老挝挑战:“作为70%交易使用外币的小经济体,我们正通过广告倡导‘使用老挝币’,并联合电信公司将农村网络覆盖率从30%提升至5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忠民建议:“可借鉴拼多多下沉市场策略,通过‘零收费数字支付+本地化服务’激活末端需求,中国经验表明,这类模式能使县域金融覆盖率年均提升6%。”
彭立峰介绍中国“普惠+养老”创新:“我们设立5000亿元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同时整治拒收现金,要求银行网点保留现金服务窗口。数据显示,适老型金融产品使用率已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7%。”
监管创新,在包容与审慎间寻找平衡点
“监管不应成为技术创新的阻碍,而应是护航者。”王忠民提出“监管沙盒三原则”:“一是允许AI风控、区块链审计等技术试错,如用‘监管沙盒’监测创新项目;二是通过反垄断防止技术垄断,用杠杆率限制(如消费金融杠杆≤4倍)控制风险;三是用Local Live Model保护数据隐私,确保用户信息在联盟链内安全共享。”
徐淑贤阐述了公私合作的重要性:“在尼日利亚,AFI支持私营部门开发‘女性创业信贷模型’,通过分析电商销售流水,将女性首贷通过率提升45%。这证明,政策制定者与科技公司的协同,能让普惠金融更‘精准滴灌’。”
苏里斯·萨姆努冯透露老挝改革:“我们正试点‘开放式银行’,允许金融科技公司接入银行系统,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央行与税务、工商部门联动,让小微企业仅凭纳税数据即可申请信用贷款。”
责编:刘安琪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