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6月IPO受理企业同比高增 券商投行业务收入企稳回升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证券市场周刊 时间:2025-07-16 18:27:37

6月IPO受理企业同比高增452%,IPO提速导致二季度IPO规模同比回正,随着科创板新政的逐步释放和落地,进而带动券商投行收入的企稳,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

方斐/文

受财务数据有效期的影响,6月历来是IPO申报高峰期。叠加政策对科技企业IPO的支持,2025年6月以来IPO受理节奏显著加快。6月单月已有149家企业IPO获受理,占2025年以来受理总量的86%,较2024年同期增加122家,同比增幅高达452%。年初至今,共有174家企业IPO获受理,同比增加145家,同比增幅达500%。

A股直接融资功能渐恢复

从行业分布看,科技类、制造类企业居多,受理企业数量前列的行业依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2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0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家);汽车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13家)。

此轮IPO申报热潮的出现是政策红利与市场回暖共振驱动的结果,A股直接融资功能渐渐恢复;同时受补充更新财报节点要求,导致6月尤其是最后几天迎来受理高峰。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IPO受理数量最高,为115家;深交所次之,为32家;上交所则受理30家。而2024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受理的IPO企业家数分别为1家、1家和30家。

实际上,此次IPO受理热潮是政策红利与市场回暖共振驱动的结果。科创板“1+6”改革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叠加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落地,显著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包容性,尤其为“硬科技”和“专精特新”企业打开了关键融资窗口。北交所则凭借其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精准定位以及持续改善的流动性,吸引了大量优质项目的集中申报,成为IPO申报企业的主力军。

从月度数据来看,上半年IPO申请主要集中在6月。2025年6月,A股市场IPO受理量达到150家,占2025年上半年受理总数的85%,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别受理25家、28家、97家企业IPO,其中6月30日分别受理5家、4家、32家。

如果6月30日前IPO申请未获受理,企业的年报将过期,需要补充和更新财报。基于此,历年的6月均是IPO受理高峰,尤其是最后几天,这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见一斑。

具体来看,2024年6月,北交所共受理28家企业IPO,占2024年上半年的93.33%;2024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均只受理了1家企业IPO,且都是在6月份受理。

2023年6月,北交所和深交所受理企业IPO数量占2023年上半年的比例分别为72.29%和46.34%。上交所方面,2023年6月虽然不是2023年上半年受理企业IPO数量最多的月份,但占比也达到了27.59%。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IPO受理升温一方面与审核截止日期相关。据了解,拟IPO企业招股书财报数据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有效,企业选择在6月份申报,可以争取更长的有效期。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层发布一系列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让IPO企业适时而动。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了科创板改革“1+6”政策,提出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6月18日上午,证监会主席吴清还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该公司也成为了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随着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的深化,以及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A股市场IPO新受理企业数量有望继续增长。

短期来看,2025年6月单月有150家IPO企业受理,反映市场对IPO政策有较强预期,但需警惕部分企业为抢时效“带病申报”导致的审核风险;长期来看,监管层将通过常态化发行平衡市场供需,北交所或持续主导,而科创板、创业板在未盈利企业扩容下或接力增长。

从结构来看,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受理企业IPO的数量在三大交易所中均占比较高。据了解,冲刺北交所上市的多为高成长期企业,同时北交所挂牌门槛相对较低,目的主要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夯实底部基础。

股债承销收入企稳回升

科创板“1+6”新政加速推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购重组方面,2024年至今并购重组支持政策率先出台,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新政,重点支持新质生产力、产业整合等方向,并且强调优化支付、定价包容度等配套政策。2025年6月上市公司《重组办法》修改发布,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在IPO方面,2023年,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的未盈利企业的IPO进程进入实质性暂停。随着二级市场交投热度回升,叠加并购重组市场活跃,IPO政策也逐步调整优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2025年3月,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指出,要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

6月,证监会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包括新设科创板成长层,重启科创板上市第五套标准等。7月5日上交所在上海、北京等地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入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答市场疑问。

科创板“1+6”政策加速推进,有助于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同时提振股权投资机构参与意愿,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推动金融机构以更高质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上半年,港股募资额持续高增,6月A股IPO项目受理加速,券商投行收入有望稳步修复。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有42只新股上市,较2024年同期增长40%,集资总额为2021年以来新高,已超越2024年全年的876亿港元。

在A股方面,近日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已获受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IPO过会。根据证券时报,6月单月IPO受理量达150家,占上半年总量的85%,其中6月30日当日,A股就有41家IPO获受理。随着科创板新政的不断推进,A股股权融资规模有望持续提升,证券公司投行业务收入也有望稳步修复,在前沿科技领域布局较多、储备项目丰富的头部券商或更为受益。

2025年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降准降息等政策逐步落地,有望提振市场情绪并推动估值持续修复。险资“长钱”持续入市,权益投资端有望充分受益优质上市公司标的长期价值增长,低预定利率分红险发行有望降低险企负债成本。

对券商而言,交投活跃度提升,稳市力度加大推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科创板新政有望推动券商投行收入稳步修复,关注IPO提速期券商投资机遇。尤其是投行业务方面,2025年二季度,上市公司IPO规模同比有望回正,再融资规模或大幅放量。

具体来看,在股权方面,2025年前三个月,沪深两市股权承销规模达到1467亿元,同比增长56.3%。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A股股权融资规模合计达到5851亿元,同比增长13倍,IPO与再融资规模均同比增长。其中,再融资承销金额达到5649亿元,截至6月末,四家国有大行定向增发A股股票规模为5200亿元,用以补充资本金,对券商再融资规模放量贡献突出;IPO承销金额为202亿元,同比增长135.3%,与2024年同期相比实现转正。

在债权方面,2025年一季度,券商债券承销规模为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公司债、企业债与可交换债券合计承销8536亿元,同比下降1.6%,可能与一季度利率阶段性回升、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产生的“挤出”效应有关。

2025年二季度券商债权承销规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公司债、企业债与可交换债券承销规模环比回升至1.26万亿元,同比增长30.3%。由此判断,随着政策利好的逐步释放和落地,券商债券承销收入有望稳步回升,进而带动券商投行收入的企稳。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