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靠“给血管做彩超”,这群“80后学霸”干出一个IPO!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野马财经 时间:2025-07-16 22:22:34



三年亏损超5亿元。

作者|刘俊群

编辑|刘钦文

如果你曾接受过心脏检查,很可能听说过“冠脉造影”这个名词。但你或许不知道,在医生判断血管是否狭窄、是否需要植入支架的过程中,除了影像技术本身,还有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正深度参与其中。

这家公司叫北芯生命,其专门研发心血管疾病的一次性耗材,简单说就是给心脏血管做检查、做手术时用的一次性工具。



图源:罐头图库

现在,这家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医疗企业,正要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2025年7月11日,上交所官网显示,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芯生命”)将于7月18日上会审议其科创板IPO申请。

实际上,这场IPO冲刺早在2023年3月30日就已启动。当时北芯生命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此后经历两轮问询、长达27个月的审核等待,如今终于走到“最后一关”。

不过,这家被红杉、启明等多家明星机构押注的“学霸型”医疗器械公司,在上市之路上也并非毫无悬念。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客户高度集中、产能利用率偏低等核心问题,仍悬而未解。

公司创始人是一位“80后”博士,如今他带领一群学霸组团冲刺IPO,能否成功呢?

靠“血管彩超”撑起近7成营收

三年亏损超5亿元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中国约有3.3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涉及冠心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等多个领域。其中,冠心病患者超过1139万,中风患者约1300万,外周动脉疾病更是高达4530万。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也催生了巨大的医疗需求。在这个蓝海市场中,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正迎来“突围时刻”。北芯生命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根据《招股书》可知,公司核心产品主要聚焦于三大类:FFR系统(评估心肌缺血程度)、IVUS系统(血管内腔超声成像)以及血管通路类产品。



图源:《招股书》

其中,FFR系统是判断心脏血管是否阻塞、是否需要植入支架的重要工具;IVUS系统则可类比为“血管的高清彩超”,实时拍摄血管内部图像;而血管通路类产品,包括鞘管、导丝等,则为介入手术提供基本的操作路径,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在这三类产品中,FFR与IVUS一直是北芯生命营收的“顶梁柱”。但近几年,二者在市场中的表现却发生了显著的此消彼长。

2022年-2024年,公司FFR系统的收入从0.81亿元下降至0.7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从87.31%大幅下降至24.48%;而IVUS系统则实现逆袭,收入从0.09亿元激增至2.17亿元,增长超过24倍,占比跃升至68.6%,成为新的营收核心。



图源:罐头图库

IVUS系统的崛起,背后正是临床对“精准诊疗”需求的快速上升。随着医院对复杂冠心病介入手术精度的要求提高,能够清晰展示血管内壁情况的IVUS系统,自然更受到医生青睐。

借助IVUS的快速增长,北芯生命近三年营收表现亮眼。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0.92亿元、1.83亿元和3.17亿元,同比增长78.61%、99%和72.09%。

尽管营收持续高速增长,但北芯生命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亿元、-1.55亿元和-0.5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5.09亿元。



图源:《招股书》

亏损的主因在于高企的研发以及销售与管理费用

研发投入方面,同期,公司分别投入1.3亿元、1.3亿元和1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41.3%、70.65%、31.65%,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占比回落,但总体投入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比之下,销售费用则持续上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0.76亿元、1.03亿元和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08%、55.98%和34.61%,显著高于同行平均水平(26%以下)。

其中,2024年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会议费与差旅费分别为0.53亿元、0.15亿元和0.11亿元,占比分别为48.01%、13.44%和10.4%。

对此,上交所也问询道,公司销售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公司解释称,在商业化初期,公司需快速搭建销售体系,建立具备覆盖能力与学术服务能力的销售团队,加之营收增长带动销售激励增加,销售人员薪酬呈上升趋势。



图源:罐头图库

除费用压力外,客户集中度高亦为北芯生命经营的一大隐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0.76亿元、1.15亿元和2.3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81.92%、62.24%和74.16%。其中,第一大客户北京嘉事唯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73亿元,占比超过一半(54.67%)。

公司也提示到,客户集中带来的风险在于,一旦主要经销商因授权区域变动、经营波动或合约问题与公司合作出现不确定性,可能对销售活动造成冲击,短期内对公司业绩构成不利影响。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大客户占比过高,一方面说明该公司的产品与技术获得了客户较高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但是同时也表明公司存在市场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对于公司平稳发展而言属于不利因素,可能也会引发IPO审核的重点关注。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曾在2020至2022年间位居第一大客户的上海依舟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依舟贸易”),已在2023年、2024年消失于前五大客户之列。

2020年至2022年,北芯生命对上海依舟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依舟贸易”)的销售额分别为0.004亿元、0.24亿元、0.38亿元,后两年销售占比分别为45.75%、41.51%。

天眼查显示,依舟贸易成立于2020年4月,自然人郭洪楠、王建萍分别持股70%、30%,2021年-2023年,公司参保人数分别为1人、2人、0人,目前该公司状态仍为存续。

尽管挑战不少,北芯生命在市场拓展方面的势头仍然可圈可点。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并进入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医疗机构,临床应用医院超1000家,海外市场布局初见雏形。

“80后”博士创业

带领一众学霸干出一个IPO

公司创始人宋亮是一位从科研走向产业的创业者。

出生于1982年的宋亮,来自湖南永州,拥有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于2012年在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担任创始主任。目前,他是该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

2015年12月,宋亮创办北芯生命。彼时,他刚从中科院走出不久,正式开启了创业征途。自2021年6月起,宋亮担任北芯生命董事长、总经理。

在这场高技术壁垒的医疗器械创业之路上,宋亮并不孤独。北芯生命的核心管理层,是一支由海归、博士与金融背景人才组成的“高知战队”。

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连菲,1987年出生,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金融学硕士,曾在星展银行与私募基金任职,拥有资深投融资背景;董事赵瑜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董事童晓航、刘强则分别拥有中科院生物化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独立董事刘新更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从董事会成员构成来看,这是一支典型的“博士创业班底”。



图源:罐头图库

有技术、有背景,加之前沿医疗赛道加持,北芯生命自成立之初便成为资本的“宠儿”。2016年6月,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随后短短两年内相继完成A轮、B轮;2020年完成B+轮与C轮融资,2021年、2022年则完成D轮和D+轮。

其背后的投资机构阵容亦堪称“豪华”: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倚锋资本、夏尔巴投资、松禾资本、国投创合、鲲鹏一创、太平医疗健康基金等一众知名机构均在列。

伴随着业务的发展,北芯生命开始加速推进上市进程。但在冲刺IPO过程中,公司募资方案经历了一轮调整。最初计划募资超12.7亿元,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研发、营销网络与补充流动资金。但在《上会稿》中,募资金额缩减至9.52亿元。

具体来看,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募资从原计划的4.6亿元缩减至3.82亿元;研发项目资金反而上调,从3.76亿元增至4.7亿元;而原本计划建设的营销网络项目则被直接取消;补充流动资金则从2.5亿元压缩至1亿元。由此可见,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更为坚决,而在渠道扩张方面则有所收缩。

对于募资用途的变化,上交所的问询也直指核心问题。监管要求公司详细说明:产业化项目与现有产品之间的关系、核心研发方向与产能规划,以及这些项目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图源:罐头图库

以上市稿披露的“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为例,主要聚焦于FFR系统等介入类产品的产能扩充。但问题在于,FFR系统近几年的产能利用率并不理想。《回复函》显示,2022年到2024年,该系统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2.67%、67.06%、67.54%,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对此,公司回应称,当前产能冗余是为未来增长预留空间。该产业化项目预计将在2030年达产,届时FFR耗材将新增年产能36万条,公司预测结合临床需求,产能利用率有望提升至80%以上。

从学术转身到产业,从创立到闯关IPO,北芯生命走出了一条“科研—市场—资本”的标准进阶路径。这家由“80后”博士领航、一群学霸协同打造的医疗器械企业,正站在IPO的大门口。它能否成功敲钟,将理想照进现实?

你了解过心血管疾病的一次性耗材吗?评论区聊聊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