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牺牲后驱布局,2026款的全新MG4还有选择的理由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易车 时间:2025-08-06 20:15:39

从“欧洲小钢炮”到“中国家用代步车”,名爵MG4用前驱和扭力梁换来了7.38万的起售价,却亲手拆掉了自己最鲜明的标签。






一、一场“自废武功”的转型:操控基因被主动阉割

2023年,一位MG4EV车主在318国道疾驰时,曾兴奋地描述:“方向盘打满深踩油门,车尾轻轻一甩就漂过去了!”后驱架构+五连杆悬架的组合,让这款车成为10万级少有的驾驶者之车。然而2025年8月预售的全新MG4,却彻底颠覆了这套逻辑:

驱动形式:后驱→前置前驱

后悬架:五连杆独立悬架→扭力梁非独立悬架

转向手感:灵巧精准→方向盘直径增大,转向虚位明显

这一改动直接导致驾驶乐趣断崖式下跌。老款车主抱怨:“现在开起来像笨重的面包车,过弯侧倾加大,车头响应慢半拍”。曾经以“8秒破百、后轮细腻反馈”著称的“电动小钢炮”,彻底沦为普通代步车。




二、代步车市场的残酷现实:当差异化优势变成同质化妥协

全新MG4的转型,本质是对中国纯电小车市场的无奈妥协。当前10万级市场已被巨头瓜分:

比亚迪双车压制:海鸥(6.98万起)靠品牌认知度月销3万+,海豚(11.68万起)以e平台3.0技术筑牢护城河;

新势力围剿:吉利星愿以宁德时代电池主打安全,五菱缤果凭复古设计吸引女性用户;

同质化泥潭:所有车型清一色前驱+扭力梁,续航集中在400km左右,设计语言趋同。




在此背景下,坚持后驱意味着成本居高不下。据工程师测算,后驱系统比前驱贵约5000元,五连杆悬架比扭力梁贵2000元——若保留老款架构,MG4起售价恐超8万,直接丧失与海鸥(6.98万)、星愿(7.58万)的价格战资格。

三、新车的“生存法则”:用空间与智能填补操控短板

尽管驾驶体验退化,全新MG4仍试图在红海中杀出血路,其突围策略直击家庭用户刚需:

1.越级空间:碾压竞品的“得房率”

车身尺寸达4395×1842×1551mm,轴距2750mm,比海豚长270mm、宽72mm;

后排膝部空间107mm,坐垫长度503mm(比海鸥长12%),1.8米身高可舒展乘坐;

后备箱471L+下沉98L储物格,二排放倒形成1.87㎡“大床”。

2.智能生态:OPPO手车互联降维打击

深度融合OPPOColorOS:支持语音控车(“小布小布,开启空调”)、导航接力、跨端应用流转;

全系标配15.6英寸2.5K屏+8155芯片,流畅度远超海鸥的10.1英寸屏(未公布芯片)。

3.价格锚点:7.38万起的精准卡位

预售价较比亚迪海豚低4.3万,比自家老款降价2.6万。叠加999元抵2000元、免费升级电动尾门/座椅通风等政策,实际门槛压至7万内。




四、半固态电池:唯一的“技术救赎”?

真正可能扭转战局的是9月推出的半固态电池版(安芯版)。其技术突破直击纯电痛点:

三向10针刺穿不冒烟,远超国标单针刺要求;-30℃低温可用,放电功率损失比液态电池少40%;若定价能控制在12万内,将成为同价位唯一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但风险同样存在: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延期交付的前车之鉴表明,新技术量产稳定性仍是未知数。




五、消费者抉择:要驾驶灵魂,还是实用主义?

全新MG4的蜕变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中国市场,驾驶乐趣敌不过性价比。它的目标用户非常清晰:

家庭刚需群体:需要大空间装载儿童车、露营装备,对操控无感;

手机生态依赖者:OPPO用户可无缝衔接车机,实现“上车即互联”;

风险厌恶型买家:三电终身质保+“自燃赔新车”承诺降低决策压力。

而两类人应谨慎入手:

驾驶爱好者:前驱+扭力梁的组合彻底告别“人车合一”感;

技术激进派:半固态电池实测表现待验证,首批发车或成小白鼠。




结语:MG4的“生存悖论”,也是中国市场的缩影

当名爵为MG4摘下“后驱小钢炮”的皇冠,戴上“前驱家用车”的草帽时,它失去的不仅是漂移的快乐,更是一个品牌最珍贵的性格标签。

这种妥协换来的是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欧洲市场年销24万辆的MG10,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全新MG4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纯电小车市场的真相:在这里,活下去比活出个性更重要。

或许某天,当半固态电池版以12万价格横扫市场时,人们会忘记它曾是一台能甩尾的后驱车。但那些在318国道上划过完美弧线的老款车主知道:有些灵魂,一旦丢弃就再也找不回来。

标签: MG4 名爵MG4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