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真是烦死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了。
朋友A君怨念深重的向劲旅君如是抱怨。
她计划暑期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在冒出这个念头后,就在日常闲暇之余习惯性点开自己常刷的社交媒体,搜索感兴趣的热门旅游城市攻略。
不搜不要紧,一搜差点被烦死。
众所周知,现在社交媒体多靠算法驱动,根据用户兴趣结合大数据进行精准内容推荐。A君发现,刚开始社交媒体推荐的内容还算正常,但是刷着刷着就不对劲了,同质化内容源源不断,数量越刷越多,一连几十条、上百条内容都大同小异,就算自己变着花样换搜索词或者搜索条件,推荐内容都高度雷同。
更让A君烦躁的是,自己明明已经对这类内容看厌倦了,但是只要开打社交媒体软件,平台还是会阴魂不散的继续推荐这类内容,有时候逼得自己必须要先随便乱搜几个与上一轮搜索内容完全无关的关键词,才能短暂逃离算法控制,稍微刷点其他内容。
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永远只能看到一件事的一个侧面,完全同质化的东西。A君表示,自己的思维不知不觉间就被算法把控,算法让自己向西,自己就向西;算法让自己向东,自己就向东。至于自己最初到底为什么搜索这个内容,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内容,反而越来越模糊。
感觉自己被社交媒体的算法绑架了。她无奈道。
02
困在社交媒体算法里的不仅是消费者。
我的旅游内容创作完全被社交媒体算法把控着。
从业近10年的业内知名旅游达人B君向劲旅君偷偷吐槽,现在社交媒体算法机制只会对有利于流量传播的内容进行扶持,每当旅游业内出现热点话题或者事件时,明面上内容创作者是可以自由创作的,实际上算法机制下,只会对某一类特定具有高传播性的内容才会有流量支持,这使得旅游达人创作为了获取流量数据不得不屈从于算法,流量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流量推荐什么就做什么,丧失了内容生产自主权。
由此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旅游达人创作的内容高度同质化、流量化和快餐化,面对一个热点旅游话题,一众旅游达人似乎只是将同一个观点用不同的嘴说出来,内容丰富度和多面性正在被不断抹杀。
现在所谓的网红打卡点就是这么被社交媒体算法催生出来的。B君解释,社交媒体更倾向于将流量聚焦在某个单点引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引导旅游达人们在一个或者几个潜在爆点集中反复创作。
原本自由的内容创作者,如今更像是隐性流水线上的内容工人,一心一意给社交媒体批量生产同质化内容。
旅游目的地同样被困在社交媒体算法里。
城市旅游营销几乎是在社交媒体流量裹挟下的被动应对。
C君是某地文旅主管部门营销负责人,他向劲旅君感叹,前两年文旅局长Cosplay变装秀一夜爆火,彼时其所在城市打算借这个热度搞一搞自家旅游线上线下营销,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社交媒体似乎有意无意都在鼓励或者暗示所有城市都去参与文旅局长Cosplay变装秀,甚至营造出一种人家都在搞,为什么就你不搞?的舆论压力。
C君无奈表示,其实自己内部已经紧急讨论过,认为文旅局长Cosplay变装秀并不适合自己所在城市,最终还是没抗住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压力把自家文旅局长仓促送上流量舞台,虽然短暂获得一波社交媒体流量加持,但是热闹过后什么都没留下。
旅游目的地现在非常厌恶这种无法把控的社交媒体算法机制,自己想对外宣传的内容平台不给支持,一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却总是被平台高高捧起,却给城市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特别是一些网红打卡点,外界只看到它们给城市好像带来很多流量,实际上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C君解释,此前当地一个重要交通路口在社交媒体一夜爆火,但是蜂拥而至的人群让当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交通,安抚周边居民暴躁情绪,所谓流量真正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的有效增量其实屈指可数。
这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流量狂欢。
03
旅游业是时候反算法霸权了。
不久前,劲旅君参加一场旅游营销类大会,有与会者公开提出社交媒体算法霸权的概念,并且立场鲜明的号召旅游业共同抵制,引发广泛共鸣。
持这一观点的旅游业内人士认为:
一个旅游事件是否能成为全民热点话题,不应该由算法决定;
一个旅游内容能否得到全民关注,更不应该去迎合代码逻辑。
真正在社交媒体上能够引发关注与讨论的旅游事件或者内容,应该是全民情绪与价值观的共识性投票,这一切不能由算法来把控,应该让每一位普通用户来决定。
今年以来旅游业已经开始出现针对社交媒体的反算法霸权行动。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碎片化内容为王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反而开始重新回归穷游马蜂窝这类旅游攻略社区了?
A君向劲旅君坦言,自己现在更喜欢旅游攻略社区里的长内容,至少当自己想要获取相关旅游攻略信息时,一进去就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专业、精准且全面的内容,即便是碎片化的内容也是由旅游发烧友提供的多元化UGC内容,可以让自己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旅游攻略社区一直是以人为核心,而不是算法,自己的种种疑问通常能够被社区里的发烧友及时答复,这比社交媒体效率高太多。
旅游达人则在逐步从强算法机制的社交媒体悄悄抽离自身创作精力。
B君坦承,自己虽然无法彻底摆脱社交媒体的流量控制,但是自己的创作重心已经悄然转移。不少旅游达人为了强化自身内容创作能力和坚持多元化创作视角,现在更倾向于在微博和B站上优先创作和发布一手原创内容,然后再根据舆论变化,选择性的将部分迎合流量的内容分发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强算法机制的社交媒体正在一步步丧失旅游类原创内容能力,从而演变为一个流量分发渠道,虽然在短期内这一变化不会对其产生明显影响,但是长远来看杀伤力是致命的。
C端也好,B端也罢,对于社交媒体而言,大家虽然看重的是流量价值,但是别忘了创造流量的却是优质内容。B君解释,当大批优质内容创作者开始逃离,那么社交媒体就会迅速被垃圾信息占领,进而丧失口碑与影响力,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04
如果说旅游消费者、旅游达人、旅游目的地的反算法霸权行为还不足以引起社交媒体的重视,那么大批旅游商家加入抵制队伍或许就该让其紧张了。
随着算法机制主导下社交媒体内容环境日益恶意,原本被流量吸引而来的旅游商家开始察觉到一丝不对的气息。
前不久,以旅行社为主力的一批旅游商家暗自掀起了一波抵制某社交媒体客源行动。有参与其中的旅行社从业者D君向劲旅君直言,当初自己是冲着这里有充足且高质量的客源过来的,但是去年以来,发现这里的流量与自己预想的简直是南辕北辙。
来自这一社交媒体的客源,不仅价格敏感度高、服务要求苛刻,还喜欢比价压价,尤其喜欢通过威胁旅游商家来获取额外利益。D君叹气,他们动不动就把自己与旅游商家对话的微信截图以避雷贴的形式挂到平台上,通过夸大事实卖惨吆喝等方式博得同情,进而逼迫旅游商家妥协。
与此同时,该社交媒体对于一批伪旅游商家的纵容,彻底引爆正规旅游商家的怒火。
由于该社交媒体一向以内容种草为名,过往两年招募了大批擅长做内容的旅游商家进驻。但是由于平台自身缺乏对商家的鉴别与监督能力,所以吸引来的很多所谓旅游商家都是自身没有实质业务的旅游中介。
这类旅游中介非常熟悉平台流量机制和内容法则,它们的操盘逻辑是:以企业/个人名义开设大量旅游类账号,精心制作优质图文短视频内容,利用平台流量规则大肆扩散传播,在吸引大量粉丝后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很多的价格售卖旅游产品,待到揽到充足客源后,在旅游目的地以更低价格寻找地接社,转手将客源卖给这些地接社,一并将所有后续工作全部打包甩给后者,自己稳赚差价。至于游客的权益保障和履约维护,对不起,在收完钱之后就与己无关了。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地接社为了尽可能赚钱,自然就是想方设法从游客身上薅羊毛,由此引发双方之间激烈的冲突,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该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旅游商家避雷贴以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
在一个算法霸权主导的社交媒体平台,变了味的流量遇上投机型旅游商家,最终的结果还能是什么?D君解释,越来越多的旅游商家正在逃离这类社交媒体,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愈发严重。
被社交媒体困住的旅游业,反算法霸权的行动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更多极端案例的出现,当旅游行业负面情绪积累到一个临界点,一场针对社交媒体的反算法霸权风暴必将刮起。
希望社交媒体们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旅游业一起积极应对,共同维护这个行业的繁荣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