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经销商越努力,结果越不如意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杨凌霄 新经销 时间:2025-07-10 17:01:00

作者丨金名

近两年,快消行业增速放缓,但终端陈列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前不久在市场调研,发现某品牌在一家店就铺了超过10支产品(正常情况是3-5支),我问终端:“能不能卖掉?”

“没事,卖不完会换货。”老板似乎习以为常。

一个小店,产品都没地方摆放,经销商在这家店还投了费用,做了陈列,但产品被压在槟榔下面充当陈列架。

我和店老板说:“产品压在下面,消费者不方便拿取,会不会影响销量?”

“消费者要的话,自己会拿的。”老板满不在乎。

快消行业,“货卖堆山”、“市场是压出来的”,曾经那些奉为经典的口号,如今已变得让人忧心忡忡。

“十几年前,我每月进货100万,月净利润有10万;去年,月均销量接近300万了,而月净利润不到5万。”一位乳业头部品牌代理商抱怨道。

“每天早上7点就去乡镇送货了,逐个门店沟通补货,每天晚上8点才能回家,活是越干越累,钱是越赚越少。”一个经销商老板,既是送货司机,又是业务员。

在行业上升的时候,只管努力就行,结果自然不会差。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现曾经有效的市场动作,逐渐失效,哪怕逼迫自己要更加努力,可结果依旧难如人意。

盲目压货,解决不了市场问题

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期,几乎所有快消企业会开展节日专项行动,铺市、陈列、做推广等。在这些营销节点,人流量增加,消费需求释放,对比平时,同样的资源投入能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增加销量。

然而现在,这种活动越来越成为“鸡肋”。

前不久的五一节日期间,某头部乳企又组织全员跟车压货。一位老友打电话跟我抱怨道,“现在终端动销明显变慢了,很多店老板都不愿意压货,或者不愿意压太多”。

“这样的话,你们五一大搞压货这个动作,就变得没那么高效了。”

我的理由是,“首先,店里动销慢,你们压货过程中,面临店老板的阻力会加大;另一方面,后期置换、处理临期品,会增加经销商的经营成本;如果后期换货没处理好,还会损耗终端的客情关系。”

原来是一个高效的动作,因为终端动销良好,临期品少,经销商、终端都能获利。如今,动销普遍放缓,仍然沿用过去的经验,经销商、终端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厂家并没有分担当前环境下增加的风险)。

只管压货,压货后,能不能动销,不管了,那么后续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尤其在厂家没有额外支持临期品处理的情况下,经销商必须考虑压货后临期品的问题,否则压得越多,亏得越多,死得越快。

前段时间,和一名优秀的业务经理(业绩一直完成较好)聊天,“现在厂家的目标连年增长,终端动销还不好,经销商只能靠压库完成厂家给的目标,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迟早会被压死;如果不压,可能被厂家淘汰。你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明知产品已超出市场极限了,还一味地压经销商,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这样的业务不是一个好的业务员。”

“要守住库存红线,不能逮着一个配合的经销商往死里压,经销商不干了,业务也活不了。我的做法是,在份额低的区域新开一个客户,这是权宜之计。当然,核心还是要帮助经销商快速出库,聚焦能卖货的终端,同时在终端要开展适当的动销活动,生意好的店,在店内做活动,效果不会差。

如果厂家只是一味地压货,而没有给到后续的办法,那就是不管经销商死活。任何单方面盈利的生意模式都是不长久的。

所有的资源投入和战术动作

要以动销为目的

环境变了,原来高价值回报的地方变成了低价值,把资源和动作配置到低价值回报的地方,基本都是打水漂。

以前,产品压在终端,基本能动销,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在终端压货上,这没毛病;现在,终端动销出了问题,资源和精力仍集中的终端压货上,于是,产品滞销成了常态。

在如今的环境下,终端压货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日益凸显:

1. 终端选择不考虑实际:终端生意差,但老板好说话,于是你在这家店大量压货、搞消费者活动,结果投入再多,也无产出。

2. 产品结构不合理:为了提升高端产品的销量,在终端加大高端产品的库存比例,主销产品的数量少了,而高端产品数量多了。结果主销产品不够卖、高端产品滞销,错失了主销产品的销售机会,而且后续又得投入更多的费用去处理滞销的高端产品。

当前环境下,压货也要以动销为目的,资源及战术动作都要围绕动销去设计。

狭义的动销就是做消费者活动,而广义的动销是有利于产品快速动销的一系列动作。

对于经销商而言,集中客流量大的终端、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也是加快动销的手段。

一、选择“有价值”的店压货,其他店正常送货,放弃低效的店。

借势门店的客流,带动产品的动销;而不是门店客流差,你投入大量资源去帮终端引流,到头来,好比瞎子打蚊子,白费工夫。

我接触的一位老经销商,常年下市场和终端打交道,哪家店生意好,哪家店生意不好,哪家店适合卖什么档次的产品,简直如数家珍。

该客户直言不讳,“我也会在终端压货,因为你不压,竞品就会压,到时候自己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我会选择适合产品销售的店压货”。

近些年,虽然单店容量在下滑,但该客户凭借着对终端资源的精准抢夺,持续挤压竞品的份额,销量稳中有进。

抛开压货不说,以前企业都在推进“深度分销”。现在,深度分销越彻底,经销商反而越赚不到钱。

之前,产品放在终端基本能动销,即使偏远的店,也不会让经销商亏钱;现在,很多店动销变差了,临期品较多,有些店产出销量小,算上物流、临期品处理费用,还要亏钱。所以,这种店分销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

增量市场,可以广撒网;而缩量竞争,必须做到精准选店。

二、聚焦产品,聚焦最大销量或贡献利润最多的产品,其他产品在有能力的条件下选择性操作,亏钱的产品必须舍弃。

在没有额外推广资源的情况下,聚焦产品,更好地对接消费者的需求,也能提升产品动销的效率。不动销的产品,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前几天拜访了一位销量增长的客户,尽管公司产品有几十种,但他只做3支产品,一支走量产品,一支利润贡献产品,一支高端培育产品;偶尔,厂家有政策支持的产品,会根据终端的适销情况,适当进点货。

“临期品很少,还有3个月临期的时候,就会回收,在销量好的几家终端集中处理。今年增加了一支高端产品,公司配了活动,在大型生活超市销售,目前,动销还不错。”客户脸上洋溢着笑容。

很多销量下滑的客户或抱怨不赚钱的客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产品太多(当然,这里面有厂家强制压货的因素),一股脑压在终端,甚至有些产品没出库就在仓库过期了。

有的经销商前期一直靠压货完成厂家任务,已经积重难返,仓库压了十几支,甚至几十支产品,多数产品是严重超出市场消化能力的,必须要“瘦身”,不去改变,亏损只会越来越严重。

之前朋友分享了一个案例,某大厂的大客户(经销多个品类的头部品牌,年销量在5000万以上),连续亏损3年,终于撑不住了,退出了经营。

第一年亏损,还幻想着明年再赚回来,期盼着厂家的费用补贴;第二年依旧亏损,而且亏损得更多了,但不甘心,仓储、满仓的产品、团队等固定投入费用,不能找到合适的承接方,咬咬牙继续坚持;第三年仍然亏损,最终撑不下去,决定退出。

错误的产品配置,只会增加业务和客户的负担,相互抱怨、相互伤害而已。

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关键要素上

才是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因

环境的变化,让过去高效的动作可能变得没那么高效,甚至成为绊脚石。

新的渠道、新的消费需求、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些变化,但不知道如何去应对,所以,大家都很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深入地分析、理解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哪些变了、哪些没变等深层次问题,把握变化中的关键要素,现在做这件事,对未来有没有好处。

当认识到关键要素后,再通过策略调整,资源的聚焦,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

在新的环境下,到底哪些动作是有效动作?哪种模式是经销商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厂家和经销商在当下又该如何高效协作?

在8月19日-21日·上海暨上,我们邀请了近10位快消行业优秀经销商,有超10亿规模的传统商贸巨头,也有转型B2b成功的案例,还有品类运营的标杆等等,大家会从不同的维度,来分享自身的案例,帮助大家找到适合经销商发展的方向。

有兴趣共同探讨的朋友,欢迎你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