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求求了,京东也来卷下滴滴吧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花朵财经 时间:2025-07-11 20:10:03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学研 华见

前几天,花朵财经小编们外出聚餐,吃饱喝足之后,分别叫了网约车。

好家伙,同事A竟然打到了特斯拉,小编和同事们在羡慕之余,迎来了我的“特惠快车”,当那辆富有年代感的小破车开着窗慢慢挪过来,我就知道事情不对劲。

在新能源网约车比例超过90%的一线城市,我竟然中彩票般地打到了一辆油车!一股混合着汗味和暴晒后塑料味的热气扑面而来。



关键是,不开空调!这可是接近40度的大广州,小编要求司机开空调,司机竟然不慌不忙地说道:“特惠单,空调开不了,费油。”

小编无奈摇头,只能依靠车窗外飘进来的热风缓解,又湿又热。好不容易熬到目的地,小编试探着问:“师傅,前面路口右拐进去,离我家单元门就100米,能稍微绕一下不?”后视镜里的师傅眼皮都没抬:“导航定哪儿就送哪儿,特惠单不绕路,超时要扣钱的。”

最后小编在路口拎着沉重的购物袋,看着车子绝尘而去时,突然明白:网约车这东西,好像早就不是当年那个能让人“体面出行”的新鲜事物了。

它变成了司机眼里“开空调都嫌亏”的生计,变成了乘客心里“花了钱还受气”的将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滴滴稳坐钓鱼台的日子太久了,久到连最基本的服务体面,都开始一点点往下掉。

PART.01

失业大军挤爆网约车

近些年,网上有种说法叫“大不了就去送外卖、开网约车”。可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失业人群纷纷涌入,已经把这两个赛道给挤爆了。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了今年5月份的网约车数据,从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广州报备网约车数量12.12万增至19.63万辆;注册驾驶员从12.91万增至16.71万。

但数量加速增长的背后,是广州有将近10万台合规车没有活跃运营,近5成合规司机没有活跃出车接单。当地网约车日均订单量日均订单量约13.92单,单车日均营收约359.02元。

别以为只有一线城市如此,截至2025年6月23日,二线城市海口持证司机接近5万人。抽样结果显示,海口网约车司机日均完成订单量处于0-5单的约占41.2%,6-10单的约占19.5%,也就是说有6成司机每天接单量不到10单。

网约车行业太卷,司机和车辆太多。各地交通主管部门也纷纷发了风险提示。

按理说平台给了失业人员一口饭吃,他们应该心存感恩,可实际情况是网上吐槽平台的声音太多太多,网约车头部企业滴滴首当其冲。

PART.02

司机和乘客的矛盾,谁是罪魁祸首?

各地的司机师傅都在抱怨:单量下降、单价下滑、机制不合理……

单量下滑是供需问题,平台每天的总单量就那么多,司机基数大了,分到每个人头上的指标自然就少了。

如果说单量问题不能全怪企业,那么单价下降平台就真的脱不了关系。自从滴滴“统治”网约车市场起,围绕抽佣的讨论一直存在。

坊间传言滴滴抽佣曾经最高去到差不多30%,可近几年滴滴多次强调,平台综合抽成比例控制在20%以内,确保司机到手收入在80%左右。

有媒体深入网约车车友群,收集了重庆,广州,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综合抽成比例数据,结果显示不管是按单周还是按月来计算抽成比例,平台抽成都保持在15%-20%左右。

表面上看,降低抽佣趋势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具体到每个司机,抽成比例还是会因城市、时段、订单类型等因素有所差异。



(图源:小红书)

但有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滴滴采用的是动态抽成机制,不同订单的抽成比例在0%-29.9%之间浮动,但月度平均下来基本都在20%以内。

鉴于这种浮动机制,或许只有一线的司机师傅才最有发言权。固定抽佣之外,平台还有其他机制整司机心态,还激化了司机和用户之间的矛盾。

比如“低人一等”的一口价模式,也就是小编打到的“特惠车”,因为价钱实惠,一口价是不少乘客的首选,可正因价格低,司机也不想接。但现实是,他们不能不接,因为很可能会没单。

在不少司机眼里平台的派单机制是玄学,没人能说得清楚,也没有人愿意承受挑单的潜在风险。



因此,就有了司机“礼貌请求用户撤单”、“暗号劝退用户撤单”,以及“零空调接单”、“边开车边阴阳怪气”等骚操作。这下好了,平台隐身幕后,司机和用户吵成一锅粥。

说到底,以上情况的本质就是过剩的司机和稳定的市场格局令网约车企业无需再卷。

PART.03

网约车江湖的“鲇鱼”会是谁?

当一个行业的抱怨声盖过赞美声,往往不是从业者不够努力,而是市场格局过于稳定。

从最新行业数据看,网约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十分显著。第三方数据机构易观分析2025年Q1报告显示,滴滴在国内网约车市场的份额高达78.3%,相当于每10单里近8单来自滴滴。

活跃用户数更能说明问题。滴滴App月活长期过亿,2025年5月,滴滴、花小猪、T3、曹操、小拉的月活用户分别为1.23亿、547万、234万、166万和62万,其他平台连滴滴的零头都不及。订单量上,滴滴日均超2500万单,是其他所有平台总和的3倍多,且用户留存率达65%,用惯后很少有人主动更换。



回溯2014年,网约车还处烧钱抢市场阶段。滴滴与腾讯联合发起补贴大战,快的在阿里支持下跟进,烧钱速度从一天几百万升至高峰期1亿。这场大战让市场迅速膨胀,订单量从几十万跃至几百万单,淘汰众多小平台,最终只剩滴滴和快的。

最终滴滴吞并阿里支持的快的和最早入局Uber,把美团打到放弃自营,转向聚合模式。

把主要竞争对手都干掉后,滴滴过得太“舒服”了。

花小猪是滴滴的“亲儿子”,主打年轻用户和下沉市场,构不成威胁;T3由三大车企联合阿里、腾讯等成立,体量还不够威胁滴滴;曹操因自营高成本难扩张,日均订单仅百万级,不及滴滴十分之一;高德是聚合平台,本质是中介,虽聚合多平台比价,但问题依旧,有乘客称“就像换个菜单,菜不好吃还是没用”。



其实,滴滴也在优化机制,有意降低司机与乘客的矛盾根源。

但现实是,指望一个占据近80%市场份额的企业,全身心推动市场竞争以外的运营改善,显然不太现实。

平台算法依旧是“唯效率论”,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场景,如允许司机在不绕远时送乘客到更方便位置、给暴晒天气的司机空调补贴、让抽成更透明而非“动态浮动”暗箱操作,很多怨气或可消解。

就像京东用“自营物流”打破快递粗放,进军外卖迫使美团、饿了么跟进一样,现在的网约车市场,也缺一敢砸钱、敢改规则的“鲶鱼”。

它不用一下子颠覆谁,哪怕只是让司机的抽成再降1个点,让乘客的投诉能更快得到回应,就能让整个行业紧绷的弦,稍微松快一点。

只是这位“救市英雄”会是谁呢?

是东哥带着京东的供应链优势杀进来,还是雷总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规则?没人知道答案。

但至少现在,那辆没开空调的特惠车还在马路上跑着,司机在盘算着油钱,乘客在抱怨着闷热,而平台的后台数据里,又多了一笔“高效完成”的订单。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