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贷自2015年诞生以来,依托腾讯生态的流量红利与联合贷款模式,迅速成长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业务引擎。
微粒贷十年
吴楠
2015年5月15日晚间,微众银行的首款产品“微粒贷”悄然上线,面向部分手机QQ用户开放测试。
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标志性产品,微粒贷自诞生以来,依托腾讯生态的流量红利与联合贷款模式,迅速成长为微众银行的核心业务引擎。十年间,其累计放贷规模达到了数万亿,用户覆盖超7000万,成为普惠金融的典型样本。
在高速扩张的背后,微粒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监管政策收紧对联合贷模式的冲击让其资金渠道受限,客群下沉带来的信用风险不断攀升,“软暴力”催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如今,消费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在新的市场格局下,这款走过十年的互联网信贷产品,能否找到新的生存路径?
01. 十年增长之路
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浪潮方兴未艾。彼时,腾讯刚刚完成从社交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的关键一步,并开始系统性地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同年,由腾讯牵头设立的微众银行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首家没有实体网点的互联网银行。同年5月,微粒贷作为其首款产品在手机QQ中悄然上线,并于9月14日登陆微信端。
不同于传统银行依赖线下渠道获取客户的方式,微粒贷最初采取“白名单邀请制”,即基于用户的社交行为、支付记录以及央行征信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授信评估,逐步开放使用权限。这种“隐形入口+精准投放”的策略,不仅能提升服务触达效率,更通过前期严格的用户筛选有效控制了初期的风险敞口。
不过,作为纯线上运营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获取存款难度较大。早期微众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主要来自其初期的30亿元自有资金以及同业拆借资金,但仅靠自有资金显然难以支撑业务的规模化扩张。
为拓展资金来源,2016年前后,微众银行开始引入合作银行,启动“联合贷款”模式,即由微众提供技术支持和风控模型,合作银行提供资金,双方按比例分担风险和收益。据微众银行原副行长黄黎明介绍,2016年微粒贷每天发放的贷款中,微众银行的资金占比仅为20%,合作银行占比高达80%。
依托腾讯庞大的客户流量和充足的合作资金,微粒贷的放款总量几乎呈指数级增长。2015年底,微粒贷授信客户352万人,累计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到了2016年5月,即“微粒贷”上线一周年,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00亿,主动授信客户超过3000万;同年10月,累计发放贷款总额更是飙升至1200亿元,增长势头迅猛。
随着用户基数的持续扩大和合作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微粒贷步入快速扩张阶段。2017年末,微众银行通过微粒贷累计向1200万人发放贷款8700亿元;截至2019年底,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已达到3.7万亿元,成为腾讯金融科技板块中最核心的C端信贷产品之一。
然而,联合贷款模式也逐渐暴露出问题。在这一模式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资金提供方承担了较多风险,且部分商业银行将风控外包给金融科技公司,导致自身独立风控能力弱化,这一现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与警惕。
2020年,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对联合贷款加强了限额和集中度管理;2021年,《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进一步发布,对联合贷款比例、跨区域经营、征信接入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受这些监管政策影响,不少银行退出了与微粒贷合作的联合贷业务,导致微众银行联合贷规模下降。有媒体测算,2023年微众银行实际联合贷款规模约为5365亿元,较2022年缩减100多亿。
更为严峻的是,近两年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加大在消费贷市场的布局,此外,今年政策端也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在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消费贷市场利率“内卷”态势愈演愈烈。
面对这一局面,“微粒贷”在2024年选择通过发放免息券持续让利于客户,年内为超1300万笔借款提供利息优惠,合计为客户减免利息支出达9.8亿元,试图以让利方式应对市场价格战。但即便如此,在整体市场需求趋缓与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2024年微众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仍降至2027.75亿元,同比减少5.53%,成为该行信贷业务中唯一下滑的板块。
02. 盈利模式解构
尽管微粒贷并未单独披露其财务数据,但从微众银行的财务报表和同行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其收入结构。
如前文所述,自2016年起,微粒贷主要采取与传统银行合作的联合贷款方式运作。在这种模式下,平台与合作银行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各自按约定比例承担风险并分享收益。天风证券在2018年发布的一篇研报中指出,微众银行与合作银行按2:8出资比例放贷,利息收入按3:7分成——这多收的10%利息相当于微众银行向合作者征收的“连接设施使用费”。
然而,随着近年来监管政策趋严,尤其是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的整顿,微粒贷也开始逐步向“助贷”模式转型。所谓助贷,是指平台本身不再直接参与资金出借,而是专注于前端获客、风险评估、技术支撑等环节,协助金融机构完成信贷投放,并从中收取技术服务费或风控服务费。若参考同类型平台度小满的数据,其通过H5渠道获得的分润比例可达30%。
在成本方面,微粒贷的最大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相较于传统银行动辄设立大量线下网点和投入庞大人力团队的做法,微粒贷几乎完全依靠自动化系统完成从申请、审核到放款的全流程操作,大幅压缩了边际成本。唯一的风险点在于信用风险,即借款人违约带来的坏账损失。不过,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微粒贷的不良率维持在1.5%左右,处于相对可控水平。
这种轻资产、高效率的运营模式,为微粒贷创造了惊人的盈利能力。据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在2016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微粒贷”贡献了全行利润的约80%。
从微众银行历年的财务表现来看,也不难印证微粒贷的强劲驱动力:2015年,微众银行营业收入仅为2.26亿元,却亏损了5.84亿元;到了2016年便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4.01亿元,营业收入也跃升至接近25亿元;随后几年其增长势头愈发强劲,到2018年营收已突破百亿,而截至2024年,其全年营收已达381.28亿元,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8%。
微众银行2015-2024年营业收入 图源Choice
作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之一,微粒贷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猛的发展,离不开腾讯的深度支持。
腾讯作为微众银行的主要股东之一,为微粒贷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态赋能。微粒贷依托腾讯庞大的用户流量池,尤其是微信和QQ这两大国民级社交平台,得以快速触达海量潜在用户。这种流量优势是微粒贷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扩张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借助微粒贷,腾讯也成功将其社交生态中的用户流量转化为金融领域的商业价值,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业务边界和盈利渠道。
03. 规模增长与考验
根据微众银行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末,“微粒贷”已累计服务超7000万借款客户,年内日均发放贷款超93万笔。
随着用户基数的不断增长和信贷投放的加速扩张,微众银行的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过去十年,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从2015年的0.12%上升至2024年的1.44%,其中,2019年不良贷款率从前一年的0.51%大幅跃升至1.24%,这或许与当时整体经济环境变化有关,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容易受到影响。
数据公司年报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这种不良率的上升趋势也与微众银行业务结构的下沉密不可分。早期“微粒贷”对客户的筛选相对严格,风控标准较高,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平台对普惠金融目标的追求,其授信对象逐渐向传统金融机构未能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延伸。以2017年为例,当年微众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中,78%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6%为非白领从业人员。而到2024年,数据显示约82%的“微粒贷”客户为非白领从业者,约85%为大专或以下学历,另有约18%的客户属于此前无人行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
这类客户群体本身收入水平较低、稳定性较差,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时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出现逾期甚至违约情况。这也成为近年来微众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客群下沉带来的信用风险增加,催收难度也随之加大,进一步推高了平台的运营压力。
在客户服务层面,相关投诉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21年,微众银行全年共接到客户改进建议或投诉意见16728条,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8498条,主要集中在“微粒贷”和“微业贷”产品上。互联网平台上也不乏关于微粒贷的负面反馈,尤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微粒贷”为关键词的投诉信息接近5万条,内容多指向暴力催收问题。
与其他同类平台类似,微粒贷主要依赖第三方催收公司进行逾期债务处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催收公司常存在过度施压的现象,包括电话轰炸、频繁联系其亲友施加心理压力。
例如在今年6月的一起投诉中,有借款人反映,微粒贷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在未取得其同意的情况下,严重泄露个人隐私,并通过私人号码反复发送短信骚扰其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此类行为不仅引发用户强烈不满,也被认为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及《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后者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2025年2月发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主要用于规范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行为,腾讯是起草单位之一。该指引明确规定,从业机构不得非法泄露个人信息、不得骚扰无关人员,催收活动也需在恰当时间开展,禁止频繁致电骚扰债务人及其他人员。
当然,对于借款人而言,按期履约是其应尽义务;但对于微众银行这样的持牌金融机构来说,要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除了加强贷后管理外,更应从源头入手,强化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力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确保信贷资源真正流向具备还款意愿和能力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