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业务员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待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快刀财经 时间:2025-07-13 00:08:21

订阅 快刀财经 ▲ 做您的私人商学院


业务员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待见?

作 者:刘春雄

新经销(ID: New-distribution)

上帝才能胜任的岗位,业务员不受待见,已是渠道常态。

小企业如此,大企业也如此。

不受待见,指的是不受经销商待见,不受零售商待见。

不是个别人不待见,而是整个群体不受待见。当然,少数极优秀的业务员例外。

问题出在哪里?难道现在业务员越来越差,或者整体不合格吗?

当然不是。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如果一个岗位换了3个人仍然不合格,那么,不是人员有问题,而是岗位有问题。

业务员大面积不受待见,当然不是业务员的问题,而是业务员这个岗位出了问题。

岗位出了什么问题呢?德鲁克说,设计了一个“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的岗位。

是的,目前的业务员岗位,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甚至上帝也胜任不了。

德鲁克的洞察力惊人!业务员这个岗位,已经是一个“害人”的岗位,仅仅靠业务员个人提升能力解决不了问题。

01

业务员们到底在干什么?

业务员群体,是跑B端经销商的业务员、跑b端门店的分销员、在终端做促销的导购员三类群体的总称。

他们现在都不受欢迎。

前几年,我与「新经销」的陈思廷写过“导购员消亡”的文章,现在“胖改店”已经没有品牌商的导购员了。因为导购在终端的促销,干扰了消费者的正常购物。对品牌商有利的导购,对终端不利。

跑b端的分销员,大致有两项工作。

一是每天巡回打卡拜访。每天拜访20-30家门店,并且在SFA系统打卡上传拜访信息,美其名曰“做客情”。

面对定时、定线拜访,比顾客还多的分销员,门店老板已经练就了一套话术,基本特点就是“听起来是同意,实质上是拒绝”,快速“打发”业务员。

二是政策压货。b端的日子不好过,正常销量没利润。遇到政策压货,买堆、买陈列等,当然愿意。不过,是不是认真推荐倒不一定。深度分销初期,门店进货不退,进货后责任在门店老板;现在无论进多少货,店老板都没压力,反正临期品肯定会退。

跑B端经销商的业务员,在缩量时代面对每月的销量目标,其实没啥好办法“从长计议”。KPI不过关就下课,不压货也没办法。

过去,经销商还是很在乎一线品牌代理权,现在被压货压怕了,品牌代理权也无所谓了。

一线业务员,其权力无力解决一线问题,其考核方式没有容纳从长计议空间。标准化的拜访模式,一线业务员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


业务员们从事的这些工作,非自主能决定,是公司规范的流程化工作。不做不行,因为要打卡;做了用处也不大。

这才是业务员们的尴尬之处。

业务员不受待见是现象,但是,业务员何错之有?按照流程做而已,按照标准做而已。

他们委曲得很!委屈也无处诉说。

02

业务员曾经的好时光

回顾业务员在渠道的地位,最受欢迎的时代是2010年之前,最不受待见的时代是2020年之后。两个时间段之间则因人而异。

个人不受待见,与整体群体不受待见,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我在讲管理时常说的一句话:个别员工出问题,原因可能在员工身上;所有员工出问题,原因一定要老板身上。老板如果说“员工一群笨蛋”,那么老板一定是“最大的笨蛋”。

2010年之前,为什么业务员群体整体受欢迎呢?那是一个推销员岗位消失、业务员岗位刚刚设立不久的时候。同时,也是批发商刚刚消失、经销商崛起的时代。


那个时代,业务员和经销商都是新生事物,只要做好了深度分销,那么基本不愁动销,连续多年20%以上的增长肯定有。

那个时候,深度分销不需要铺货政策,不需要压货,分销技能远不如现在成熟。只因那个时候的业务员做对了动作——深度分销,就有效果。

只要动作有效果,当然受欢迎。

我们还要看到,当业务员受欢迎时,推销员的失落,直到消失。那是业务员最好的时代,也是推销员最坏的时代。

业务员的好时光,也是推销员不受待见的时刻。

同样要看到,当经销商生意不错时,批发商的萎缩,直到消失。那是经销商最好的时代,也是批发商最坏的时代。

所以,那个时候业务员受欢迎,只能说业务员从事的动作——深度分销非常有效。

2020年之后,业务员整体不受待见,不是业务员出了问题,而是业务员这个岗位的职责和动作出了问题。

那么,到底是从业务员的技能层面解决问题,还是从业务员这个岗位职责和动作上解决问题?

03

业务员成了义务工

有个企业老总说,对手没做的动作,你做了,这是服务;对手在做的动作,你做了,这是义务。

深度分销的价值,经过20多年的演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服务变成了义务。不做不行,做了对销量的影响也不大。

如果每天的工作成了义务,动辄被挑刺,那么,不受待见也很正常。

深度分销的推广成功,早期的深度分销“八步法”功不可没。八步法,扩大了终端铺货率,带动了销量增长。

现在的深度分销,已经演变成三部曲:压货、买断终端资源、促销。在动销不力的情况下,完全是无效动作。

相比而言,深度“八步法”弱爆了。但那是一个增量时代,极其幼稚的“八步法”就非常有效。

现在,一线品牌已经对经销商业务员“封闭管理”——只能做本品牌,不能做其它任何品牌;终端资源买断——甚至有的是排它性买断;仓库压满,然后大量临期品退换货。尽管如此,仍然挡不住销量下滑。


缩量时代,承担深度分销职责的业务员,已经难以承担销量增长的重任。

从结果看,不能实现销量增长的岗位,是不合理的岗位。不能实现销量增长的动作,是无效动作。于是,不能实现销量增长的业务员,不是好业务员。

从过程看,深度分销早期,铺货即增量;现在,压货越多,渠道问题越大。

早在多年前,我就发出警告:铺货率是错误的导向。

更进一步分析。深度分销的结局,是快消品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深度分销从动作上讲不难,但20年深度分销,为什么只有一线品牌成长了,中小企业大量消失呢?

一是深度分销需要品牌力支持。这就是品牌驱动和分销驱动的双驱动模式,长期看,缺一不可。

二是全国化的深度分销,从品牌商高层到消费者,需要6级渠道层。实现6级渠道管理,是对企业的极大挑战。只有管理优秀的企业才能应对挑战。

所以,深度分销动作,早期是扩大铺货率。后期是挤压竞品,直至快消品的多数行业寡头化。因此,在快消品缩量十后年,业务员这个从事深度分销的岗位,终于为一个时代承担了销量下滑的责任。

04

过度分销是添乱!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深度分销不灵了。因为没有分销销量会下降更快。因此,销量越下降,只有采取力度更大的深度分销。结果就是,终端没动销,分销压库动作没停。库存积压,低价窜货严重,临界期品严重。渠道乱了套。

这些动作,不仅对销量增长无效,而且就是在添乱。

超量压货以后,临期品还要回收。这是不是添乱!

政策压货,政策变成了乱价之源。这是不是添乱!

渠道乱价,窜货严重。这是不是添乱!

凡是为了当月完成销量KPI的动作,都有可能是添乱。

业务员做的是添乱的动作,经销商会欢迎?零售店会欢迎?

不受待见不是业务员的问题,而是岗位职责出了问题。

05

有效动作

我曾经对某公司业务员做过行为分析。当时,我选择了20名业务员,分析了业务员跑客户(经销商)的方式。

交待一下背景。该公司经销商以县为单元,业务员平均工作22天/月,平均负责管理7家经销商。以月为分析时段,业务员跑客户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每天跑一家客户(经销商),一月跑3遍。统计平均回款(公司不考核销量,只考核回款)为1万元/天。这种方式的业务员最多。

第二种:业务员长期蹲大客户,抽时间跑一遍小客户。统计平均回款1万元/月。这种业务员也比较多。结果是大客户永远是大客户,小客户永远是小客户。

第三种:3天时间跑一个客户。第一天,与客户一起下市场做推广活动;第二天,与客户一起跑终端,商量当月活动;第三天,到下一个客户。平均7个客户,刚好一月跑完。统计平均回款3万元。


统计结果出来后,我大吃一惊。把统计结果给销售总监看,他也大吃一惊。

同样是跑市场,回款竟然有三倍的差距。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距呢?第1种和第2种是深度分销,第3种是针对C端用户的推广,可以称为用户运营。

这个统计结果,对我以后提出bC一体化影响很大。因为深度分销式的跑客户,在缩量时代没有意义了。有意义的动作,就是帮助b端门店开展针对C端的活动。

换句话说,深度分销是在门店销量份额中,让我的品牌销量更大一点;而bC一体化推广,是让b端门店销量更大,从而让我的品牌销量更大一点。

我把这类活动总结为“C端增量换取b端存量”。

只要业务员能带来增量,谁不欢迎呢!

06

岗位价值

一线人员做什么是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答案。

推销员做的是to B的工作,业务员做的是to b的工作,那么,下一步应该做的是to C的工作。

从结果看,就是在某个阶段能够持续增量的工作。

凡是不能长期产生增量的动作都是耍流氓。2006年,我在媒体做过一个专题“做对销量持续增长有贡献的工作”。这是我对一个人,一个岗位是否有价值的基本判断。

注意,上面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销量持续增长”。这是我判断业务员动作对不对的关键。


早期,推销员是有价值的,因为当时to B的工作能够持续增量。后来,推销员没价值了,业务员有价值了,因为to b的工作能够持续增量。

现在,业务员做的工作价值降低了,因为to b不能持续增量了。那么,什么岗位有价值呢?

批发商→经销商→用户运营商。这是中间商渠道演变的方向。经销商的主要职能是分销,运营商的主要职能是运营用户。

批发商与推销员,经销商与业务员,运营商与推广员(暂且这么称呼),他们是一对生态。不受待见,其实是他们同时不受待见。

一组生态,改变一个没有意义,同时改变才有价值。

经销商与业务员 ,他们的工作对象都是b端(终端)。与其说是他们的动作价值不大了,不如说是针对b端的动作没有增量了。

那么,现在的增量动作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用户运营,用户运营是触达C端的工作。

当然,b端仍然重要。因为bC一体化是触达C端的桥梁。

最近几年,我服务的企业都在做用户运营,效果都非常好,都有不错的持续增长。

那么,为什么针对b端和C端的工作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呢?针对b端是上游开闸放水冲渠道,寄希望于大水把渠道冲开。针对C端的工作是疏通下游,迎接上游的流量,绝对的渠道畅通。

C端那么多,to C的工作做得完吗?to C的目的是开启动销的闸门,并不需要天天to C。

于是,下一步的工作不是强化业务员的技能,强化对业务员的管理,而是转向能够持续增量的to C工作。

to C的新岗位,谁做谁成功。当然,现在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做。

to C的岗位叫什么?我不知道,需要大家形成共识。我目前的叫法是“推广员”。

我在一线看到,只是有人真正做产品推广,一线一定是欢迎的。

07

开始改变

转型非常难,难在何处?

一是习惯难以改变,集体习惯更难改变。

二是转型过程中,两套体系都要运营。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双轨制,两套体系同时动作,很容易出现新的没学会,老的却忘了。邯郸学步,不就是如此吗?

以我从事转型的经验,转型通常分为下面几步:

第一,组建一个新组织,不背负传统KPI的组织,专门做增量。

新组织的组成,以少量传统业务体系中极优秀的人为基础,招聘新人为主。新人必须按新动作运行。

深度分销组织是to b组织(分销组织),那么,新组织应该是to C组织。准确讲,应该是直分销组织。

第二,做出标杆,产生教练。

为什么要有标杆?因为少数人是可以说服的,多数人是被征服的。成功事实征服人,比讲道理更管用。


标杆的反差越大,教育作用越明显。

在做标杆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优秀的人。他们是极重要的种子,要以他们为教练,带出新人。

为什么强调新组织中教练的作用呢?一线新动作,培训难度大,但在现场很容易学会。所以,教练是新组织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即使如此,让to b的人从事to C工作也很难做通工作。因为很多人认为to C工作没有to b体面。让一个做to b的人做to C工作是“看不起人”,大材小用。

因此,我经常讲,企业转型不是传统转型成功,而是一代老人消亡,一代新人崛起。

写在最后:安利一个宝藏读书博主

你今年37岁,跟朋友一起开了一家中古服装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个交往多年但已并无多少激情的男友,他突然跟朋友说要结婚,却从来没问过你,还一副救世祖的样子,让人火大。于是和男友分手,本以为有朋友作伴,没想到一直同频的朋友却突然要做女强人,打算重新开新店,而你只想待在原地。就在这时,你突然开始重新考虑结婚……

今天分享的是角田光代的小说《三十七》。角田光代非常擅长描写当代女性的处境,《第八日的蝉》《坡道上的家》都是她的作品。

《三十七》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三十七岁的女人一年的生活,在这一年她做出了不结婚的决定,看似在说一个大龄的单身女性,到底要不要结婚,不结婚能否获得更快乐更自由的人生,但作者想要讲述的不止于此,她想要探讨的其实是作为人这个主体,要如何去寻找自我……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 End -

快刀财经已同步入驻:36氪、虎嗅网、钛媒体、i黑马、品途网、商界、趣头条、砍柴网、梅花网、艾瑞专栏、亿欧网、创业邦、知乎、雪球、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界面新闻、一点资讯、网易号、搜狐自媒体、凤凰网、新浪财经头条、新浪看点、UC大鱼号、天天快报、企鹅自媒体、投资界、思达派、猎云网、简书等30多家自媒体平台。

快刀财经

社群 | 内容 | 连接 | 商学院

商业快媒体、思维孵化器、价值试验场和洗欲中心。专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他行业。有趣、有料、有态度,加入我们,拥有您的私人商学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营销策划、社群电商、创业投资和知识充电服务。

投稿、转载、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ikuaidao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