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继续加码,将如何影响楼市?
从去年开始,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拉开了大幕,全国首批选取了15个城市上车,一年之后的今天,城市更新继续加码。
最近官方宣布,今年将再选拔20个城市,加入城市更新的队列。
只不过,相较于以前的“拆迁造富运动”,现在的城市更新已然有了本质的区别,逻辑完全不同。
城市更新,跟过去的“棚改”有何不同?会掀起新一轮的造富运动吗?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码字不易,欢迎点赞,转发,收藏。
城市更新,跟过去的“棚改”有何区别?
上一轮棚改,有人直接登上财富列车,所以这次的城市更新,很多人也寄予厚望。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城市更新跟过去的“棚改”完全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上一轮棚改,就好比把你家里的老车报废,免费给你一辆更好的新车。
其中2012年到2015年算是第一阶段,直接完成置换,钱不经过你的手;
而2015到2020年算是第二阶段,把钱给你后自己去买,如果是一些大城市,换完“好车”之后还能剩下一大笔。
显而易见,这种货币化的棚改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量的资金和购买力,直接让房价坐上过山车。
但现在的城市更新呢?
按照前面的例子,就像是不再把你的老车报废,而是修一下后再利用。
比如现在很多房子成了危房,水电管道年久失修等等,城市更新就是该加固加固、该改水电改水电,但并不大拆大建。
如果做完这些基础的修缮后,手里的资金还有余量,那么可能也会做一些附加的升值项目,比如兴建一些医疗、养老和育儿设施等等。
有人可能已经发现了,除了规模上的差别之外,城市更新与棚改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把钱发到个人手里,靠拆迁实现一夜暴富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
终极目标是什么?
今年1月份,国常会召开时,曾明确指出:
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中译中,城市更新的根本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刺激消费和提振就业,进而扩大内需。
不拆楼、不盖楼,城市更新怎么刺激消费呢?
首先,可能很多人没意识到,相较于拆房盖楼,一些基本的修修补补更能带动就业。
原因是,与大型工程相比,这些基础工作对人工的需求更高,机器的可操作空间更低,所以必然要雇佣大量的人工,从而拉动就业。
并且改造更新也会消耗大量的水泥、玻璃和钢材,而这些建筑相关行业最近几年都不太景气,亟需订单。
其次,城市更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能间接刺激大家的消费。
小区更新了,房子装修了,是不是要换套新家具、买套新家电?
所以高层才会表态,城市更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的城市更新规模太小,与之前的棚改不可同日而语,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有限。
但事实上,今年以来,在各类中重磅政策的大力加持下,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快速推进城市更新方面的项目,如果大家留心,很可能发现周边就存在相关项目。
而随着城市更新的规模扩大,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显然不能忽视。
为什么是城市更新?
过去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格局都是传统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
但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等诸多原因,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大概率会遇到诸多障碍,房地产行业收缩之后,投资也难免受到影响。
因此,高层在多个会议上明确表态,要重点提振内需,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大基建模式已经基本饱和,边际效应越来越差的现在,该如何寻找新的动能?
答案呼之欲出,就是要从城市更新层面来发力,对投资和消费都能起到比较好的提振作用,意义深远。
以前搞拆迁,是由房地产产业来拉动经济,房地产行业吃肉,上下游无数行业跟着喝汤,带动经济向前迈上一个大台阶。
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房地产带动经济的模式无法长期持续,当房地产行业下滑后,需要一个“新选手”来对冲其过往对GDP的贡献。
而城市更新不仅能够创造就业,还能加速楼市库存去化,由存量投资来取代过去的大基建,显然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新招数。
明面上看,城市更新不会再次创造拆迁户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但长远来说,对于经济的提振意义同样不容小觑,最终反而会有更多人受益。
毕竟只有经济好了,普通人才能更容易找到工作,企业才能拿到更多的订单,各行各业才能欣欣向荣,迸发新的活力。
写在最后:
新一轮的城市更新,终极目标直接指向消费,一切都是为了内循环。
眼光放远,这次城市更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不亚于前些年的棚改浪潮,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又一次见证历史。
深入了解热门话题背后的事实,如果您喜欢这样的内容,请不吝点赞、留言交流,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