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药明康德的回购和套现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YOUNG财经 时间:2025-07-08 20:20:33


药明康德自2024年起密集推出股份回购计划,累计回购金额达50亿元,但这些回购与过去几年大股东巨额减持相比显得颇为矛盾。在地缘政治风险缓和与业绩回暖的背景下,药明康德能否通过回购重塑投资者信任?频繁回购背后,究竟是对公司价值的认可,还是资本运作的铺垫?

药明康德的回购和套现

吴楠

2025年6月26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宣布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实施回购公司A股股份,当日回购30.25万股,耗资超过2000万元,标志着新一轮1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的正式启动。

根据公告,此次回购的目的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通过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所回购的股份将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以推进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相匹配。

作为中国CXO行业的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自2018年“A+H”上市以来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巅峰时期,其市值一度突破4500亿元,但自2021年下半年起,受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行业估值回调等因素影响,公司股价持续下跌,至2024年初市值已缩水超六成。


药明康德2021年4月-2024年3月股价走势(前复权) 图源东方财富

在此背景下,药明康德自2024年起密集推出股份回购计划,累计回购金额达50亿元(包含2025年首次回购计划),试图向市场释放信心。然而,这些回购与其大股东及高管在2019年至2023年间累计套现超400亿元的减持行为相比,额度相差较多。

如今,随着2025年一季度业绩回暖、订单增长强劲,药明康德似乎迎来阶段性转机。频繁回购背后,除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是否还透露出了其他信号?

01.

频繁回购意欲何为

2025年4月8日,药明康德抛出了一份总额约10亿元的回购计划。根据公告内容,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和/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97.24元/股(含)。

对于大手笔回购的原因,药明康德彼时在公告中表示,鉴于截至2025年4月8日公司A股股票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内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已达到百分之二十,为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同意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份并全部予以注销。

回购计划抛出后,药明康德迅速行动。4月18日至6月20日期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分30次回购A股股份,累计回购数量达1577.54万股,占公司截至2025年6月23日总股本的0.5462%,耗资约10亿元。

这并非药明康德第一次大手笔回购,2025年3月18日,药明康德曾提交过“2025年第一次回购股份方案”,由于当时方案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决定优先实施第二次回购计划,目前该方案已于6月26日正式启动实施。

而公司首次以“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为目的开展大规模回购方案是在2024年2月1日,当时拟回购资金总额为10亿元,同年3月8日、9月11日,药明康德又接连开展第二次、第三次回购计划。据统计,2024年三次回购,公司累计回购A股股份约6580万股,回购金额约30亿元。

从药明康德开启密集回购的时间窗口来看,2024年2月1日前夕,受地缘政治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及业绩波动等因素影响,药明康德股价从2021年高点回落超过60%。彼时抛出回购计划,或有向市场传递“价值低估”的意图,公司在几份回购方案中皆强调,“为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未来发展及合理估值水平等因素,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股份回购,以推进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与内在价值相匹配。”

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在第一次、第二次回购方案实施后,药明康德股价仍跌跌不休,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9月份。


药明康德2024年1-10月股价走势(前复权) 图源东方财富

9月9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的《生物安全法案》,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多家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列入了限制性名单,引发次日CRO板块大幅杀跌。

9月10日早盘,药明康德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强烈反对这种未经正当程序的预设性且不合理的指定,并强调即便有此限制性条款,其“祖父条款”允许药明康德继续履行美国政府资助的合同至2032年。盘后,药明康德启动了年内第三次回购,拟斥资10亿元回购A股股份,其股价开始出现止跌迹象。

9月20日,美国参议院在《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终稿中未纳入针对药明康德等公司的生物安全提案,使得市场对制裁风险的担忧大幅缓解,药明系个股应声全线大涨。

当然,最大的刺激因素还是来自政策端,9月24日上午,央行、证监会等机构出台了一揽子金融刺激政策,政策预期明显扭转。在超预期的利好刺激下,资本市场迎来一波强势上涨,个股全线普涨,药明康德也在这波行情中受益,股价走势愈发强劲。

除了地缘政治风险解除和政策刺激,行业预期升温和业绩的改善也进一步驱动了药明康德股价的上涨。

根据BioWorld数据,2024年全球市场生物医药投融资强劲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达到866.3亿美元,超过2022年和2023年的年度总额。兴业证券也预计biotech(生物科技)需求将在2025年持续复苏,从询单向新签订单再到CRO业绩端逐渐转化。


按季度划分的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亿美元) 图源兴业证券研报

国内方面,2024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例如,药监局发布多项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和审评审批提速,优化医疗器械注册流程等。此外,国内投融热度明显攀升,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市场医药投融资规模环比上升了93%。

从业绩层面分析,2024年药明康德业绩虽持续承压,但新签订单开始出现恢复趋势,截至2024年9月底,其在手订单为438.2亿,同比增长35.2%,远超市场预期。20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及利润均重回双位数增长,市场预期明显升温。

02.

4年减持超400亿

从2024年到2025年的实施情况来看,药明康德累计回购金额达到50亿(包含2025年首次回购计划),这一规模在A股市场中可排名前列,不过,若将其与过往的减持规模对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药明康德的核心高管及大股东进行了多次减持操作,累计套现金额超过了400亿。

具体来看:2019年5月-11月,Glorious Moonlight Limited等7名股东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16134万股公司股份,累计套现金额约为125.33亿元;

2019年12月-2020年11月,WuXi AppTec (BVI)Inc.等4位股东合计减持11337万股公司股份,减持总金额达108.32亿元;

2020年7月-2021年11月,董事Edward Hu(胡正国)、Steve Qing Yang(杨青)及高管Shuhui Chen(陈曙辉)、姚驰等人合计减持了51万股公司股份,套现金额约为6421万元;

2021年5-6月,股东上海瀛翊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通过集中竞价减持1725万股,套现28.94亿元。但由于其减持行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最终被证监会罚款2亿元。

2022年7月-2023年9月,公司实控人控制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发起了三轮大规模减持,累计减持14661万股公司股份,累计套现约120亿元;(注:公司实际控制人为Ge Li(李革)、张朝晖、刘晓钟。)

2021年8月-2023年11月,股东Summer Bloom Investment (I) Pte. Ltd.分两次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减持3090万股,累计减持约33.43亿元。

回过头去看,股东上海瀛翊的减持锚定在股价高位,2021年7月,药明康德股价触及历史高点161.77元/股(前复权),随后便开启长达三年的下行通道;李革等实控人的减持节点虽处于股价下行周期,也多发生在公司股价阶段性高点附近,从2022年开始,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步入资本寒冬,美国生物安全法的不确定性加剧,行业景气度及市场预期急转直下;2023年,公司一季度营收增速首次跌破两位数,2024 年更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在此背景下,管理层的集中减持也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担忧情绪。

减持行为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不小,尤其是自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政策调整的影响,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药明康德的减持行为给本就脆弱的投资者信心带来了进一步打击,不少主力资金闻风出逃。在此期间,药明康德的市值大幅缩水,最高蒸发超过3500亿元,给一些中小散户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尽管近年来药明康德频频抛出股份回购计划,试图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但与其过往巨额减持相比,这些回购动作在规模上差距较大。近期药明生物大股东突然折价配售8294万股公司股份,合计套现22.07亿港元,再次引发投资者对药明系“套现”的质疑。

03.

业绩增长能否持续?

长期来看,股价的走势还是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尤其是与经营业绩和经营质量密切相关。

2025年一季度,药明康德的业绩已出现明显回暖。根据4月28日披露的一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药明康德在报告中表示,主要系公司在保持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经营效率,以及临床后期和商业化项目增长带来的产能效率不断提升,提高了整体的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出售持有的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及处置交割部分业务带来的投资收益。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的投资收益达15.3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3.29亿元,同比增长14.50%。

分业务来看,化学业务是拉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一季度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32.87%。其中,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受益于新增产能逐步释放,TIDES业务收入达到22.4亿元,同比增长187.6%。

测试业务和生物学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2.9亿元和6.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和同比增长8.2%,前者主要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后者主要受其体外筛选平台推动;而其他业务同比下滑了36.11%,但因占比不高,对公司整体影响有限。


药明康德2025年一季报业务结构 图源公司财报

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和欧洲市场是最大的驱动因素,其中来自美国客户的收入为63.8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总营收的比重为66.08%;来自欧洲客户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26.2%;而中国区收入15.3亿元,同比下降1.3%,成为唯一拖累项,反映出国内市场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近半年来新签订单情况明显好转。2024年第四季度持续经营业务的新增订单金额由三季度的7.2亿元大幅提升至54.9亿元,2025年一季度再获30.2亿元,截至一季度末,在手订单达523.3亿元,同比增长47.1%,为未来业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基于良好的“开门红”表现和充足订单储备,药明康德管理层对2025年业绩充满信心,其预计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实现10%-15%的增长,全年整体收入有望达到415-430亿元。

不过,机构对药明康德未来的增长预期仍存在分歧。中泰国际认为公司一季度业绩超预期、订单增长强劲,因此上调了2025-2027年的盈利预测,并将目标价调升至80.30港元。而招银国际则相对谨慎,考虑到中美关系等地缘政治风险仍未完全消除,下调了对未来几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速预测,并将目标价由94.05元下调至77.22元。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全球CXO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除了传统欧美CXO企业凭借品牌和技术优势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外,近年来国内众多CXO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成本、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一些新兴CXO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逐渐蚕食市场,这对药明康德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若药明康德不能持续创新,保持领先优势,后续业绩增长可能受到抑制。

此外,地缘政治风险依然是影响药明康德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旦地缘政治局势再度紧张,药明康德在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客户合作等方面可能受到冲击,进而影响业绩。■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